王志高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医保局近日在协和医院、宣武医院等5家医院启动“预住院”费用医保支付试点,将术前检查前置至门诊完成并纳入住院费用统一结算。这一看似流程上的“小改进”,不仅让患者平均自付费用下降四成以上,更在破解“看病难、住院难”问题上展现了“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思路。
长期以来,择期手术患者面临“住院前垫资压力大、住院中等待时间长”的双重困境。术前检查需要患者全额垫付门诊费用,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而住院后等待检查结果又占用了不少住院时间,加剧床位紧张。“预住院”模式的核心突破在于,通过医保支付政策的创新,打通了门诊与住院的费用壁垒,优化了诊疗流程。患者无需实际占用床位即可完成检查,待结果达标后直接入院手术,实现了医疗资源与患者需求的精准匹配。
这种“流程再造”带来的效益是双向的。对患者而言,不仅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还优化了他们的就医体验。据报道,这一政策让术前等待时间缩短40%以上,异地患者综合成本降低近30%。对医院而言,床位周转率显著提升,如友谊医院通过该模式每年可多释放5000张床位资源。这充分证明,解决“看病难”未必总要靠增建医院、扩充床位这样的“大动作”,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制度创新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同样能取得显著成效。
尤为值得肯定的是政策设计中的普惠性与精准性。覆盖范围既包括本市参保人员,也惠及异地就医患者;费用界定清晰,避免增加额外负担;同时设立信息化监控、专家核查、举报专线三重防滥用机制。这种既大胆创新又谨慎推进的做法,体现了医改政策应有的科学态度。
“预住院”试点的启示远不止于提高医疗效率。深化医改需要更多这样的“巧劲”:一是要善于从患者就医痛点中发现改革切入点,将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政策优化的具体抓手;二是要注重通过机制创新释放制度红利,如本次试点通过支付方式改革自然引导诊疗流程优化;三是要坚持系统思维,将门诊与住院、本地与异地、医疗与医保等环节通盘考虑,打破制度藩篱。
当然,试点过程中也需关注潜在挑战。如各医院试点病种范围不一,需要畅通医患沟通避免误解;跨院检查暂未纳入统筹,患者选择仍受限。这些都需要在推广中持续完善。不过,无论如何,这种以“患者体验”为中心、以“系统优化”为路径的改革方向值得坚持。
“预住院”模式恰是医疗服务体系从粗放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医疗资源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提升质量与效率就成为主要目标。北京此次试点表明,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赋能,就可以让有限的资源服务更多患者。期待这样的“小改进”能催生更多连锁反应,推动整个医疗系统运行更加高效、更有温度。
供图/视觉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