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北京与莫斯科、乌兰巴托在一份备忘录上签字,意味着“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项目首次达成了大概方案的共识,确定了要建管道、确定年输送量等约定事项,但涉及金额等关键的涉及款项仍在谈判中,许多重要的内容还得再协商商议。参与此签字者主要包括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中国石油、蒙古国政府以及蒙古国相关局办等。签字只算一个信号,显示了三国在这个长年提及的项目上还愿负责探究,可并不表示堵塞全没了。
![]()
按目前的设计,管道年输气量的目标是500亿立方米,起点在亚马尔半岛,路线要穿过蒙古,最终抵达中国北方的城市群。如果把这条管道和已经投入使用的“西伯利亚力量1号”(年供约380亿立方米)以及俄罗斯远东方向的线路加起来,俄罗斯向中国的年供气潜力将有望突破1000亿立方米的门槛,这样的规模对于俄罗斯来说具有战略意义,尤其是在对欧洲出口大幅下降的情况下。
俄对欧依赖变弱,乌克兰冲突之前,俄每年对欧出口天然气约1700多亿立方米,占到俄总出口量的七成左右,2022年形势发生变化之后,欧洲从俄购买的天然气数量急剧下降,到2023年降至不足400亿立方米,减少幅度超过七成五,对俄财政有直接的冲击,2023年联邦预算出现近十年来最大的赤字,达3.3万亿卢布,产量大的西部气田面临转向或减产的决定,没有新买家的话,就可能关井,影响长期的收益回收。
![]()
价格问题成了当前谈判的核心也是最难的部分,俄方公开表示要拿到“体面的价格”,倾向于把参考基准定在欧洲市场,而且希望价格比较固定,这样有利于保障收益稳定,中方则主张以亚洲市场为基准,要求价格可以随着市场波动作出调整,防止被长期卡在相对高位,这两者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定价基准则需要灵活且与国际行情挂钩的价格体系,历史经验让双方都很谨慎,第一条力量管线从谈判到供气花了近十年时间,最后价格谈定时比俄向欧洲的老基准低,这段往事让俄方不想再被看作让步太多,中方则凭借多元供应作为后盾,不愿意接受明显高于市场的长期价格。
项目投资和施工难度也不小,估算建设费超过130亿美元,参与方的资金调配和成本控制就面临较高要求,管道要穿越地形复杂的区域,有冻土带、高山和远程段,施工技术和后期维护比普通陆上管线要求更高,所有这些都会推高投资成本,延长回收期,增加项目不确定性,参与方在考虑风险和收益时,既要看到长远的战略意义,也要计算短期的财政和技术压力。
![]()
蒙古在项目上占据两个角色,它既是过境国,从理论上讲,可以凭借过境费和配套建设获取可观收益,项目早期传出的要求比较高,有个说法称过境费也许能达到项目总投资的百分之十五,这一说法让中俄两方非常警惕,蒙古经济体量不大,GDP在二百多亿美元左右,人口大约三百多万,蒙古每年十亿美元的收入相当于GDP百分之四到五,影响很大,蒙方面临绕行的可能,蒙方改变立场,缩减过境费用要求,并且许诺加快中蒙铁路创建和其他合作举措,中俄之前也考量过绕经哈萨克斯坦的方案,这种备选路线尽管路程较长,但是可以避开第三方过境费引发的价格压力。
从谈判实力的角度看,形势有些微妙,欧洲市场失去大量份额以后,俄罗斯在价格桌面上再没有像以前那样有稳固的底气,它急需尽快找到长期的买家来消化西部气田的产能,中方有多种气源渠道,既有中亚管道气,也有来自卡塔尔,澳大利亚,美国等地的LNG,管道气和LNG在进口结构里各占差不多的比重,2024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估计达到4200亿立方米,近一半靠进口,这种供应多样化使中国在谈判时可以承受拖延,等到更有利的条件出现再决定是否签约。
![]()
国际LNG现货价格2025年有波动,市面上每千立方米大概在300到350美元左右,长期合同的价格通常会低一些,中方并不急着接受比现货市场高很多的报价,手里有中亚管道气和LNG来源作为筹码,俄方如果坚持欧洲基准、要求价格固定,最终可能很难在短期内说服中方。
从战略上俄方的想法是把一些原先往西卖的天然气转到东方市场,对中国而言,如果这条管道真的建好,并且按合理价格供气,在冬天能保证北方取暖,减少对海运LNG的依赖,能源安全就可能得到提升,但这些实际的好处是否能够实现,还要看最终价格、付款方式、建设时间以及管线稳定性等很多方面是否达成一致。
![]()
长期来看,要是双方不能近期解决价格,调价机制这些问题,推进项目就会遇到很大阻力,做管道得花时间,钱要备好,工程上的技术得攻克冻土,山地这些困难,地缘政治的因素也会影响推进节奏,谈了将近二十年,这说明这事既有商业上的道理,也有政治上的游戏,参与的一方不能只把这事当作简单合同看。
备忘录的签署带有象征意义,也给项目保留继续谈判的空间,现实是,签字不等于管道马上开工,关键的价格条款和成本分担仍在博弈之中,各方都在权衡利弊,俄罗斯得尽快变现其过剩产能,中国要在价格和供应安全之间寻求平衡,蒙古则要兼顾过境利益与被绕开的风险,短期内,项目能否按时动工,能否在合理价格下达到设计输气量,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一切最后是否会转化成更稳的冬季供气或者更合理的气价,才是他们更关心的现实问题。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