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体日前刊载台“国防安全研究院”某研究所委任研究员柯永森的文章,分析台五个“作战区”规划明年7月前全部编成无人机大队的多层意涵。
![]()
(1)增加防卫与“吓阻”能力。文章称,当前台军面临解放军“灰色地带威慑”、“由演转战”等威胁,组建无人机专业部队,朝“不对称作战”方向转型,相较于传统、大型战车、火炮、飞机、舰艇,具有“速度快、运用灵活、风险低与相对成本效益高”优势,可有效提升监侦、情资分享、阻滞、突破封锁效果,增加“吓阻”与防卫能力。
(2)有效增加防卫体系。文章称,面对对方“灰带侵扰”、“混合式威胁”与大规模“进犯”等新兴威胁型态的“可见军事压迫”,无人机部队在监侦、防空、反舰、海域封锁等多重任务中,能提供快速反应,扮演前哨、空中防卫、迟滞与打击等主要或协力角色,增加整体防卫纵深与弹性。
![]()
(3)“军民融合”促进产业发展。文章称,成立无人机部队,可促使中山科学研究院与岛内无人机业者合作,促进相关零组件、软硬件控制系统、电子光学传感器等技术移转、升级与发展,意味着供应链完整建构、更多创新策略、研发投入及防务工业与民用技术的交流、整合,进而提升“国防”产业自主性与安全性。
(4)展现“自我防卫决心”。文章主伙,无人机部队象征科技防卫、军力创新与科技取代人力转型,可让台湾军民了解“政府”持续投入现代化装备,提升防卫能力,加速组织转型,有助于提升对防卫准备的认知与信心;同时向国际社会传达台湾“自我防卫意志与决心”,也“让敌人感受国军战力提升,与犯台必需付出代价”。
文章建议,台陆军在无人队大队编成前应注重飞行操作手、任务规划人员、数据(影像)分析人员、通信链路监控、维保与后勤支持等人员的教育训练、人员轮替规划。以及不同机型的系统整合,确保通讯链路、信息共享机制、任务协调流程顺畅。(沃德研究院信息中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