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偏科
公募基金的三季报,有点刺激。
中国基金报数据显示,三季度公募基金产品整体利润达2.08万亿元,易方达、华夏、嘉实等当季盈利超千亿元!
权益类基金无疑是这波行情的主力。
投向港美股科技、医药的QDII混合型基金,今年以来平均收益飙到37%;主攻A股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也达到36%,灵活配置型基金也有27%的收益。
简单说,只要沾了权益的边,今年大概率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但在这片一片向好的行情里,有一家头部公募却走出了“反向行情”。
截至10月29日,景顺长城的管理规模冲到7518.33亿元,对比6月30日的6442.98亿元,仅仅四个月就暴涨1075.35亿元,涨幅16.69%,但景顺长城的权益类基金貌似有自己的想法。
![]()
尤其是混合型基金,一路高开低走,从巅峰21年12月的2161.79亿元下降到25年10月份的1288.62亿元,四年不见了873.17亿元,缩水幅度超40%。
![]()
那支持景顺长城大幅增长的是啥?固收+。
今年Q3,景顺长城的固收+规模直接从Q2的935.27亿元,飙升到1703.58亿元,单季度增幅就达到768.31亿元。
这还不算上半年的成绩。1-6月,其固收+已经新增356.5亿元,合并计算下来,今年前9个月固收+总增幅高达1124.81亿元。
如何理解这个数据?
全行业今年只有景顺长城的固收+增量破千亿,而且Q3规模增长最多的10只固收+产品里,景顺长城独占4席,分别是景顺长城景颐丰利债券、景顺长城景盛双息收益、景顺长城景颐双利债券、景顺长城稳健增益债券。
这4只产品在Q3集中爆发,成为规模增长的主力。
为啥涨这么猛?有媒体分析认为是,机构喜欢。
景顺长城主打的是“高波固收+”——权益仓位更高,收益潜力大,但风险也相对更高。
这种策略刚好契合了机构的需求,毕竟机构资金量⼤,对收益的要求也更高,愿意承担一定的波动去博更高回报。
以增速最猛的景顺长城景颐丰利为例,相关媒体报道称,三季度机构资金数十亿地买入,今年以来收益高达23.45%,远超同期基准2.51%。
![]()
从业绩排名看,该基金近一年净值增长率同类排名9/505,近两年收益率排名则居同类3/424,也是公司在Q3增量最大的固收+产品。
那再把视线放置全行业,其实,今年整个债券市场的环境并不好。
随经济预期复苏,市场对利率上行的担忧越来越强烈,而债券价格和利率是反向变动的,尤其是中长期债券对利率更敏感,这直接导致不少中长期纯债基金、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表现不佳,甚至出现小幅负增长。
你涨我不涨,你不涨我涨,景顺长城有点小叛逆。
但问题来了,在权益市场一片火热的当下,在固收这条路上狂奔,真的行得通吗?
2
风光不再
如果说中小公募受限于资源,选择“小而精”的发展路径,实属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但笔者认为,对于景顺长城这种已经跻身前列的大公募而言,更应凭借规模效应实现均衡发展。
![]()
如果持续在业务上倾斜,未来很难保证它不走上“大而平庸”的困局。
拉长周期看,景顺长城的业务倾斜有个时间点,2021年。
2021年,是这家公募的权益巅峰,债券型产品仅占全公司规模9.7%左右。
而时间来到了2025年景顺的债券型规模占比已经跃升为38%,混合型产品由原先的43%占比缩减到了如今的16%左右。
这或许是因为,21年之后,景顺长城以刘彦春为代表的明星基金经理,亏损了......
![]()
是的,提起景顺长城总绕不开一个人,全世界最好的春春,不是李宇春,不是陈小春,而是刘彦春。
尤其是景顺长城新兴成长,2017年规模还不足20亿元,到了2021年已经飙升到517亿元,5年增长了24倍。
规模第二大的混合基金——景顺长城鼎益混合(LOF)成立于2005年3月,是一只20年“老基”,成立以来净值增长1316.33%。
2020年之前保持多年的优秀业绩,同类排名在15%以内,其中2017年同类排名第2,第1名正是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
刘彦春的基金管理规模也很快就突破了千亿,跻身行业金字塔尖。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间,刘彦春管理的基金合计回报均超过200%!
但2021年开始,市场风向突变,刘彦春重仓的消费股开始持续下跌,业绩与规模开始双双下降。
而他的投资策略却始终没有调整,这直接导致两只基金的业绩一落千丈,开启了亏损模式。
先看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
2021年净值跌了9.85%,2022年跌14.39%,2023年跌19.67%,2024年跌9.71%。近5年下来,这只基金的收益率是-31.61%,相当于2020年买入10万块,现在只剩不到7万。
![]()
从盈利数据来看,2021-2024年,这只基金的净利润分别为-63.94亿元、-74.83亿元、-72.35亿元、-26.84亿元,2025年上半年又亏了10.19亿元,四年半累计亏损248.14亿元。
景顺长城鼎益混合(LOF)的表现也不如人意。
![]()
2021年跌9.99%,2022年跌13.55%,2023年跌19.62%,2024年跌10.21%,和新兴成长混合几乎“复制粘贴”。四年半下来,这只基金累计亏损109.01亿元。
两只基金加起来,四年半合计亏损357.15亿元,相当于每天亏2000多万,这个数字着实扎心。
曾经的千亿顶流,如今早已风光不再。
3
可持续
为什么这两只基金会亏得这么惨?
![]()
熟悉刘彦春的基友们都知道,他的策略可以总结为“四个不”:重仓消费、高度集中、长期持有、从不择时。
早在2015年,刘彦春接手这两只基金后,就开始调整持仓,减持了房地产、有色金属、文化传媒等行业,增持农牧饲渔、通用设备等板块。
后来从2016-2017年开始,他逐渐把重心放在了白酒股上,泸州老窖、贵州茅台、五粮液、古井贡酒等成为前十大持仓股的“常客”。
不得不说,2016-2021年上半年,白酒股确实是“黄金赛道”,股价一路飙升,刘彦春的策略也让基金赚得盆满钵满。
但2021年下半年之后,消费行业景气度下滑,白酒股开始持续回调,可刘彦春却始终没有调整持仓,依旧坚守消费赛道。
![]()
这种不变的持仓,在市场风格快速切换的当下,能否跟上队伍是个问题。
但除此之外,大家议论最多的还是管理费。哪怕基金持续亏损,规模不断缩水,景顺长城照样赚着高额管理费。
根据36氪财经的梳理,仅2022年一年,刘彦春管理的六只基金就为景顺长城贡献了约12亿元管理费。
一边是基民亏损上百亿,一边是基金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这种“旱涝保收”的模式,怎么不让大家寒心?
回看前几年,景顺长城权益基金持续拉胯,也拖累了其整体业绩。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连续三年营收、净利润双降。营收从42.34亿元跌到33.73亿元,累计下降20.3%;净利润从13.68亿元跌到9.5亿元,累计下滑29.8%,盈利能力持续承压。
就在公司发展面临瓶颈的时候,管理层也迎来了大变动。
![]()
今年6月,叶才加入景顺长城董事会出任董事,当时业内就普遍猜测他会接任董事长一职。
8月4日,叶才正式取得基金从业资格证,不久后就正式接任董事长,而前任董事长李进在2020年上任后,也推动了公司从权益向固收的倾斜。
![]()
新帅上任,最受关注的就是景顺长城的权益策略会不会调整?
毕竟叶才刚拿到基金从业资格证,虽然可能有丰富的其他领域经验,但在基金行业的实操经验相对欠缺,他能否带领景顺长城的权益团队走出困境,还是个未知数。
但笔者对景顺长城的期待还是很高的。
作为排名前列的公募基金公司,之前可以靠混合基金打出一片天地,现在又可以靠固收+打出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未来只要克服“偏科”问题,潜力无限!
但牛市总会过去,熊市总会来。
到时候,景顺长城还能像现在这样扛打吗?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来回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