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世界上最忙、最红、最累得快喘不上气的博物馆,那卢浮宫绝对名列前茅:不仅要迎接来自全球的游客,还得提防有人“顺手牵宝”。
上个月发生的震惊世界的“超级大劫案”还没有定论,结果这两天又被迫宣布关闭一整层展馆,这又是发生了啥?
1
卢浮宫增设100个新摄像头还要关闭展区?
如果说哪座博物馆能把“红得发紫”变成一种隐隐的负担,那卢浮宫绝对是榜首候选。毕竟它每天都要接待三万名游客,数量大到什么程度呢?1989年刚建起玻璃金字塔时,人家设计团队信心满满:一年四百万游客,够用了吧?结果三十多年过去,这个数字直接翻倍还不止,卢浮宫表示:“我谢谢你们啊,但我真的快带不动了。”
结果就在上个月,这里就发生了堪称魔幻的珠宝盗窃案——几个毛贼从塞纳河一侧的施工区闯入巴黎卢浮宫,利用云梯进入阿波罗画廊展区,打碎玻璃后盗走了好几样拿破仑时期的珠宝藏品,用时仅仅七分钟,然后就这样逃走了。
![]()
Axios
更搞笑的是,这群人为什么叫毛贼呢,人家根本不是什么专业的大盗,甚至其中一个还有自己的油管频道,专门发骑机车的视频,据说还是蓬皮杜艺术中心的保安。
这位大哥的经历也是很有东西的,大家可以看看:
四名卢浮宫大盗被捕!身份惊人,其中一个竟是网红?监控系统密码惊呆全网...
在经历了震惊、心痛、复盘、情绪稳定(大概)等一系列流程后,卢浮宫终于宣布了大规模的安全升级。馆长劳伦斯·德·卡尔斯一拍桌子:“不行了,必须加钱加人加摄像头!”
于是,未来一年内要安装100个新监控摄像头,还要设置全区域防入侵系统,甚至还设立了一个新的岗位:安全协调员。
![]()
The New York Times
但就在大家以为最大的麻烦来自小偷的时候,这两天卢浮宫又再遭重创:苏利翼南翼二楼的部分梁柱太脆弱,需要立即封锁。于是,65名员工被紧急转移三天,还得安排专家仔细检查建筑状况。
为了预防万一,楼下的坎帕纳画廊也被迫跟着关闭,游客无法观赏希腊陶瓷。
![]()
The New York Times
当然,卢浮宫可不是随便关一关就完事的地方。它本身就是中世纪宫殿,能用到现在已经算奇迹。多年来大量游客踩踏、空气湿度变化、建筑老化、各种展厅加装设备,其实已经让结构有点吃不消了。
馆方早在今年初就宣布,未来将进行十年、预算高达8亿欧元的浩大翻新版工程——包括换设备、扩展空间、缓解拥挤,以及给《蒙娜丽莎》单独建一个豪华展厅,让她终于不用再被人群包成“人肉蛋挞”。
说到拥挤,也不得不感叹:卢浮宫这几年真的卷得太狠。游客多到什么程度?多到馆长不得不亲自站出来:“限流!每天最多三万!谁说的也不行!”也就是每天开一场演唱会的程度。
![]()
Sky News
然而,无论游客再多、安保再升级,建筑本身还是会累。毕竟上世纪80年代的大规模现代化设计,如今在技术上已经明显老旧。设备过载了几十年,人家也想退休。
这次结构脆弱问题的出现,就是一个明显的警告:“朋友们,我撑不住了,真的。”于是卢浮宫不得不开始对整个建筑做更全面、更细致的体检。未来几年里,它可能会不断宣布局部关闭、调整路线、整改设施。
总的来说,卢浮宫最近的处境可以概括为:游客太多,小偷太聪明,建筑太累,预算太高,工程太久。但无论发生什么,大家还是会继续去卢浮宫,排队看《蒙娜丽莎》,排队安检,排队拍照——毕竟艺术的魅力,就是在混乱中依然闪闪发光。
3
大盗居然还是个好心人?
不过说到这场堪比电影的珠宝大劫案,最让人瞠目结舌的还不是切割展示柜的圆盘机、八分钟极速作案,也不是货运电梯上上下下像打开了外挂,而是一个离谱到可以拍成网剧的反转:其中一名嫌疑人,竟然被人爆料是个“暖心小天使”。
24岁的艾哈迈德·阿拉,一个普通到再普通不过的巴黎小伙,在接受ABC新闻采访时表示,他曾在环城公路上差点被罚款、差点被撞、差点崩溃的时候,被一个骑摩托的陌生男子救了。
![]()
ABC News
而这个陌生男子的身份,在几周后,被法国媒体指向:可能就是参与盗走1.02亿美元珠宝的那位嫌犯。
是的,你没听错。一个能在高速公路上停下来帮别人推车的暖心路人,可能同一时间也是个“大盗界新星”。人生啊,就是这么魔幻。
阿拉回忆说,事情发生在九月。当时他在巴黎环路上打着双闪,车子没油了,旁边车来车往,全世界都在按喇叭催他下线。阿拉正慌得发抖,准备报警求拖车,想着罚款135欧要飞走,忽然,一个摩托车骑手稳稳停在他旁边。
对方淡定地说:“来,我帮你把车推走,不然你要被罚钱了。”
阿拉心里想:“哥们你认真的吗?这里可是高速啊!推车?推命更快吧?”但对方拍胸脯表示他会帮忙拦车,让他放心。“没问题,我来。”
![]()
ABC News
于是两人开始了一段极其魔幻的“高速步行锻炼”:边推车边往边道挪,一共推了两三百米。最终,摩托小哥成功把阿拉护送到安全地带。
阿拉用手机录下了最后几秒:对方一边骑车离开,一边挥手,嘴里还不忘嘱咐:“打保险公司电话,他们会来拖车的。祝你好运!”
一个全程彬彬有礼、主动帮忙、临走还贴心提醒的陌生人。
然后故事开始朝着网络时代惯有的方向发展——视频火了。
视频一发到X(前身Twitter),立刻吸引大量评论。有网友竟然通过侧脸、摩托车、配件等蛛丝马迹认出了视频里的男子,随后通过Snapchat把阿拉介绍给他。两人在Snapchat上还简单聊了几句,阿拉特意再次向他道谢。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那就是一个温暖的“巴黎高速版人间有爱”。但它没有结束。因为几周之后,法国媒体突然宣布——这个Snapchat账号被警方与卢浮宫珠宝大劫案的嫌疑人联系起来。
![]()
ABC News
阿拉当场懵了。
他跟记者说:“我发誓,他看上去真的心地很好。哪怕过两周以后,我还以为他可能是幼儿园老师、流浪猫救助者、公益组织志愿者,随便哪一个都比‘珠宝大盗’更合理。”
而警方也很谨慎。他们告诉ABC:Snapchat账号的确属于已被拘留的嫌疑人之一。但他们没有确认那段视频里的男子是否就是同一个人。
至于视频内容?警方说:他们看到了,但跟调查无直接关系——毕竟警方要查的是珠宝、路线、工具、同伙,而不是“嫌犯是否顺便做好事”。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这么大关注,是因为它给这桩世纪劫案增添了一个戏剧性的元素:当我们想象珠宝大盗,脑海里往往是黑衣、黑包、夜行、敏捷、冷酷、沉默,像《怪盗基德》或《神偷奶爸》。
![]()
Variety
而这个嫌疑人给公众留下的第一个印象竟然是——“一个在高速公路上帮人推车的好心人。”
这让所有吃瓜群众产生一个莫名其妙但又无法反驳的疑问:一个人能不能同时既是“好人”又是“坏人”?
毕竟现实生活不像小说,角色不会贴着标签走来走去。你无法从一个人的眉毛看出他会不会用圆盘机切展示柜。也无法从他是否愿意帮你挪车判断他是否正在计划一场破窗而入的珠宝大戏。
就像你以为你在跟一个会帮你拎购物袋的邻居聊天,实际上他可能在策划“欧洲最胆大的艺术品劫案”。
![]()
Nowescape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这段故事都成了本次劫案最有戏剧张力的一幕。它告诉我们一句朴素而残酷的道理:现实生活里,坏人不一定长得坏,好人也不一定永远做好事。
那个在高速帮你推车的人,可能第二天在新闻里以“大写加粗的嫌疑人”出现;那个看上去冷酷不羁的人,说不定会帮老太太拧矿泉水瓶。
人类就是这么复杂、反差、矛盾,有时候让你连八点档电视剧都写不出这么离谱的情节。
这场世纪大案,从犯罪手法到后续发展,从建筑结构到嫌疑人背景,每个部分都精彩得像剧本,但偏偏——这不是剧,而是真实发生的新闻。如果未来有人拍成电影,不要觉得夸张,因为故事本身已经够夸张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