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楼道突然炸开了锅,全因为有户人家水费猛飙——一查原因,是家里刚添了小宝宝,每天洗尿布次数直接翻了番。这些水费本来是大家一起均摊,但有个邻居忍不住提了意见,说这家人多水用得多,按户分摊可不公平,要不按人头算。小朋友家的爸妈只能尴尬承认,大家也都没啥异议。那一刻真觉得,这世界根本没有所谓的“公家钱”,最后谁用多了还得自己买单。
![]()
其实这种分摊模式放大了,就是咱们社会运作的方式。像各种补贴、福利、救助,本质不都是退一步大家一块出钱,给有需要的人分一分?国家只不过是个巨大的水表,把每个人的投入拉出来分发。只是这回水表对的是几亿收入都不一样的“邻居”,账真的很大。
这话引出来,社会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教育和养老两块。教育方面最让人琢磨。最近不少人聊到生育率,说新生儿越来越少,学校压力是不是能缓一缓。实际情况跟想象的不一样,人口变化有滞后。比如2016年那会儿政策放开,全国一年涌进来1786万个新生儿,这批孩子进小学是2022年到2023年,正是小学校爆满的时候。后来几年新生儿一路下滑,2023年才902万,影响等到6、7年后才见分晓。到时候初中、高中的招生会再迎一波高峰,再隔几年,大学感受到压力。也就是说,哪怕现在出生率到底了,前些年生的娃还在路上,得慢慢消化,谁都躲不掉。
![]()
具体到教育投入,公立学校投入主要靠公共财政。哪怕你自己家没娃,也跟着“打工”,因为每个孩子坐在教室里,无时无刻不是纳税人的钱在支撑他们学习。义务教育全部由政府兜底,高中、大学也有大半资金来自财政补贴。实际上,只要你花钱生活、上班纳税,都在为别人家的孩子贡献社会资源。这压力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甩给别人,未来十年还得顶着。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不止教育,养老更是让人细思极恐。现在人口老龄化加速,60岁以上的老人快到总人口五分之一了。压力不只是退休人员自己承受,养老金实际上是流动的,来自实际在职的人。今天老人用的柴米油盐,都是现在年轻人生产出来的。养老金本质是年轻人供养老人,交社保的实际上就是在“养”全社会的老人。有些人觉得自己父母有退休金不担心,这只是表面,谁都绕不开这个大环境。
![]()
劳动群体的数量其实没看上去那么多。16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是8.76亿,占总人口62%,但里面还包括了大学生、家庭主妇、失业人群,真正持续纳税、稳定工作的那群人远远没有表面那么大。社会主要支出就靠这批人撑着,两头是老人小孩中间是干活的。结构越来越紧,难怪压力大。
再往细里说,现在养娃成本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小时候家里牛奶一斤才八毛四,年收入一千四百出头,喝奶算奢侈。现在大城市的娃都是愁营养过剩,家长焦虑能不能买得起学区房、报得起兴趣班、出得起国游学的费用。育儿标准早就不是单纯吃饱穿暖,变成了必须“体面”,必须有仪式感、有档次。可是这个“体面”未必是必须的,在全球绝大部分家庭眼里已经是极高要求了。有没有娃其实挺多是不自觉追着新标准卷的,心理线各有不同啊。
![]()
关于生娃这件事,有些人觉得自己是社会的“炮灰”,干脆不想生,甚至也担心自己会被“无孩税”收割。当下国家个税政策已经给出信号,有娃家庭能享受多项专项扣除,比如教育、托育都能少交点税;没娃的自动多承担些。这事谁都默认,怎么选都是参与分工的一种。
回头看现在年轻人,虽然压力大,但整体素质和能力都比上一代强。大学生数量已经破两亿,人均创造力自然提高。这点看着还是挺欣慰的。感觉虽然这一代任务多,但也不是完全扛不住,社会效率确实强不少。
![]()
最后讲句大实话,决定生不生娃都是个人的选择。没娃也不用有负担,每天上班加税也是给社会做贡献。人生各种选择都没有标准答案,怎么想怎么活都很合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方式推动着社会这口大锅——有直接、有间接,最后都是参与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