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
![]()
![]()
![]()
![]()
![]()
文/记者 徐斌姬
当朦胧诗派代表人物舒婷立于太湖畔灯塔下,听《致橡树》在诗诵会上伴掌声回响——第七届南太湖诗会的这一幕,恰是“诗美湖州”的鲜活注脚。而诗会之外,诗意早已渗入城市肌理:莫干山泡芙云书店主理人范立群,将山野空间酿成诗歌栖息地;窑里村 79 岁村民王爱玲,以“刚铺的水泥马路,生机勃勃” 写下乡土赤诚。这些跨越职业与年龄的片段,勾勒出“诗美湖州”的立体轮廓。
今年11月14日至16日,舒婷、王山、陈仲义、沈苇等 80 余位诗坛名家与本土诗人聚首湖州,共赴一场传承千年的诗歌雅集,触摸城市以诗为魂的生长脉络。从 2012 年南太湖诗会创办,到 2023 年成为“中国散文诗之乡”,再到如今启动首届“沈尹默散文诗奖”,“诗美湖州”绝非偶然。这座城,究竟如何让诗意从历史深处走进现代生活?
先天之韵 山水与文脉交织的“诗意基因库”
“天下山川居一半,湖州风月占三分”,古人对湖州的赞誉,道尽了其成为 “诗歌沃土”的先天优势。
第七届南太湖诗会采风途中,《人生与伴侣》杂志社社长唐朝立在长田漾湿地木栈道上,看水鸟掠苇而过,被湖州“生态、精致又浪漫”的气质击中,脱口叹道:“太美了!”《散文诗》杂志总编辑卜寸丹登上仁皇山顶,望太湖烟波漫过城郭层林,忽就懂了元代戴表元“人生只合住湖州”的深意,直言“竟动了在此安家的心思”。
这般“半城繁华半城绿”的生态底色,本是湖州骨子里藏不住的天然诗行。
湖州的“诗意基因”,就埋在不可复制的山水肌理里:东西苕溪穿城而过,淌出“舟行苕霅双溪上,人在苏杭两郡中”的灵动;莫干山叠翠延绵,孕育了“竹海的呼吸是绿的”这般鲜活意象;南太湖浩渺无垠,更让张志和写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千古绝唱。
正如中国诗歌学会散文诗工作委员会主任周庆荣所言:“湖州的山水会写诗,能让日常劳动创造都满是激情。” 这份生态之美,不只是视觉享受,更是诗人灵感的“开关”。本届诗会采风时,《散文诗世界》杂志主编宓月夜游“青绿湖影”,被光影里流淌的历史打动,当即心念:“一定要为湖州写组专属作品。”
更深厚的先天底气,源于千年未断的文脉传承。作为有着 5000 年文明史、近 2300 年建置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州的诗脉可追溯至六朝,从南朝沈约开创的“四声八病”之说,到唐代孟郊的“慈母手中线”、皎然的禅意诗风,再到近现代沈尹默、俞平伯、徐迟、北岛等文学大家的美妙华章,诗脉在湖州绵延不绝。
“始于2012年春天的南太湖诗会,至今已成功举办7届,每届诗会虽然主题不同,但都是全国诗坛名家云集,已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诗歌盛会和全国知名的文学品牌活动。”身为诗会核心策划和推动者,市人文建设促进会会长温永东说,湖州是“中国散文诗首创者”沈尹默的故乡,2023年6月,中国诗歌学会批准授予湖州“中国散文诗之乡”称号,这份荣誉让城市更有劲头,要把诗歌文化做深、把“诗歌之城”的名片擦亮。
群众之基 从“文人雅集”到“全民诗意”的破圈
今年11月15日下午,“又见灯塔”主题诗歌朗诵会在太湖畔举行。朗诵者首先推出了诗人们新鲜出炉的一组同题诗作《又见灯塔》,然后倾情演绎了舒婷的《致橡树》《双桅船》《神女峰》等经典作品,诗声与涛声相和,光影与暮色交融,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让诗歌走向大众、融入生活。
现场,诗歌爱好者王萍揣着多年前买下的舒婷诗集,情神激动,她在朋友圈写下:“今天,在太湖南岸,我终于亲眼目睹了金光菊与女贞子的洪流,亲耳听见了那株木棉与橡树的对话。我青春年少的偶像——舒婷老师给我签字肯定啦……”
放眼当下湖州,“诗美”早已跳脱文人小众雅集的范畴,成了扎根基层的全民盛宴。南浔窑里村“一万平的诗”诗歌节,一月间收诗600多首,此前30多位村民还参与了《花田诗集》的创作;德清莫干山,泡芙云书店主理人范立群把坐拥300万粉丝的“为你写诗”公众号搬至线下,诗歌空间3个月接待超万人次;湖州市新华书店观凤购书中心里,诗歌爱好者崔岑吟诵本土诗人石人的《小西街》,字句间便将众人记忆拉回江南旧时光的细碎暖意中……
“我的2025年,是在湖城一场新年诗会里启幕的,30多人的现场,好多年轻人。”“80后”女诗人小书,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因为向往江南,她于2010年起定居湖州。“这地方文化底蕴深厚,让人有静心创作的欲望。”她坦言,湖州的诗歌氛围是养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这座城的滋养。
诗歌大众化的背后,是城市的刻意培育。2013年6月,全国首家专门从事散文诗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在湖州师范学院成立后,有力推动了湖州乃至全国的散文诗创作和研究。近年来,湖州已形成创作、研究、推广“一条龙”格局,在全国散文诗界有重大影响力,被《文学报》称为“湖州散文诗现象”。
湖州还十分注重加强诗歌创作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对诗歌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远方诗社”“山川诗社”“蒙溪文学社”等数十个诗社(文学社)先后成立;由市文联、市作协和浙江传媒学院沈苇工作室共同主办的西塞山文学工作坊,积极推进“湖州青年作家培养计划”,市作协已先后为沈苇、小书、石人等多位作者的诗集出版召开分享研讨会。
热烈的诗歌氛围,让中诗网主编周占林很是感慨:“有政府支持,有诗人推动,更有百姓热爱,这种从精英到大众的参与度,在全国地级市里都少见。”
在本届诗会“又见灯塔”主题诗歌朗诵会上,当市民与游客自发聚集,跟着朗诵者念出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诗歌便真正完成了“从纸页到人心”的跨越。
创新之径 “诗歌 +”赋能城市发展的新实践
“南太湖诗会不仅是诗人交流创作的平台,更是‘以诗彰文、以文促旅、以旅兴业’的纽带,借助诗歌之力,能让更多人看见湖州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第七届南太湖诗会上,温永东这句话,点出了湖州“诗美”图景的进阶逻辑:要让诗歌从文化符号,变成推动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这种创新,体现在“诗歌品牌”的深度打磨上。若说南太湖诗会是湖州诗歌的“经典 IP”,那今年11月15日首届“沈尹默散文诗奖”的启动,便是品牌的进阶跨越。
这一由中国诗歌学会与湖州市委宣传部联合相关专业机构成立组委会组织实施的奖项,设主奖、理论奖、新锐奖、翻译奖四类,每2年评选1次,参评范围覆盖全国。用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的话来说:“沈尹默散文诗奖”永久落户沈尹默先生的故乡,既为“中国散文诗之乡”增添了新的光彩,也为中国散文诗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更具突破的是 “诗歌 + 文旅”的融合实践。本届诗会 “遇见南太湖” 采风活动里,诗人们走进长田漾、仁皇山、又见灯塔等景区赏山水,漫步小西街触 “最江南” 肌理,探未来城展览馆感发展脉动,访历史经典产业园寻非遗与产业融合之美;夜幕乘船游“青绿湖影”,在光影表演中沉醉。一路沉浸式体验湖州人文与湖光山色,真切读懂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韵味。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热议,有网友留言“想去看看诗里的湖州”。
一首好诗成就一方胜景,一方胜景就是一首好诗。事实上,诗歌早已成了文旅引流的“利器”。今年 9 月首届莫干山诗歌生活节上,60 组诗歌市集品牌、16 场分享签售、6 组主题展览,再加上现场互动、诗歌表演与音乐会,不仅引着众多游客来体验诗意慢生活,更带动了消费热。
诗歌还在成为湖州“城市品牌”的传播载体。近年来,从“江浙诗人创作交流座谈会”到“当代湖州诗歌现象研讨会”,从“纪念徐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到“诗人返乡:诗人与乡愁研讨会”,从“续写‘丝绸之府’辉煌、打响‘丝绸之源’品牌”到“全国青年散文诗人创作笔会”,从“‘山水图影 风情太湖’全国诗歌大赛颁奖”到“‘湖笔写新诗’创作交流”……一场场活动,让湖州的生态之美、人文之韵有了更细腻、更动人的表达。
从山水文脉的先天禀赋,到全民参与的群众根基,再到“诗歌 +” 的创新实践,湖州的 “诗美” 图景,实则是一座城市对 “文化自觉” 的坚守与探索。当诗歌不再只是历史中的句子,而是市民口中的吟唱、游客眼中的风景、城市发展的动能,“诗美湖州”便有了真正的生命力。
正如舒婷在湖州给诗迷写下的感言:“好久的岁月,坚持的热爱”—— 这份对诗意的坚持,正是湖州绘就“诗美”新图景的核心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