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是一个沉静又深邃的季节,疏朗的山水,茫茫的白雪,梅雪相映的点点诗意……历来都是诗人笔下最动人的诗笺。
杜甫在《阁夜》中低吟:“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将时间的流逝与霜雪的清寒融为一体,让人们在诗句中感受到冬夜的漫长与孤寂。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纵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写冬雪,将苦寒化作烂漫,这奇绝又壮美的想象,至今仍在边塞的风中回响。
刘长卿所见“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让每一个在风雪中跋涉的人坚信,在路的尽头,总有一盏灯火是为自己而亮,总有一处微光是为自己而留。
王安石在《梅花》中独白“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那在寒风中傲然绽放的,何止是遗世独立的几株梅,更是一身不惧风霜、孤芳自赏的倔强风骨。
雪是冬的独白,冬是雪的舞台,冬与雪,像是缔结了万古不变的盟约。
当轻盈、空灵、飘逸的雪花如精灵一般从天而降,飘飘洒洒、纷纷扬扬,山峦覆上了素白,屋舍染上了清辉,那从心底升起的喜悦,便同雪花一样充盈在天地间。
接下来,就分享唐代诗人陆畅的一首《惊雪》,短短20个字,饱含灵性,气势恢宏,堪称文学史上最惊喜的冬天开场白。
![]()
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唐·陆畅《惊雪》
陆畅(约公元799年前后在世),字达夫,江苏吴郡(今苏州)人。他生于中唐,主要活动于唐宪宗元和年间。
陆畅的诗风整体上清丽俊逸,想象新奇,语言流畅自然。他尤其擅长捕捉自然景物的灵性瞬间,并赋予其诗意的升华。
比如,他的这首送别诗《送李山人归山》:
来从千山万山里,归向千山万山去。
山中白云千万重,却望人间不知处。
这首诗看似平白如话,却意境高远,充满禅意。通过“千山万山”和“白云千万重”的重复与叠加,营造出一个远离尘世、深邃无边的隐逸世界。最后一句“却望人间不知处”,既写出了李山人的超然物外,也流露出诗人对红尘人世的复杂感受,读来别有滋味。
而他的这首咏雪诗《惊雪》,以石破天惊的想象,更是让他一诗成名,赢得了无数赞誉。
![]()
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
昨夜刮了一夜北风,风声竟如此急切,我抬头望向庭院,只见院子的地面一片清辉,宛如皎洁的明月。
第一句以“怪得北风急”起笔,抛出心中的疑惑,营造出一种戏剧性的悬念,诗人不直接写雪,而是写风的异常,风刮得猛烈又急促。
这样就为后文雪的登场做好铺垫,也让读者的好奇心被瞬间勾起,仿佛与诗人一同感受到了一股瑟瑟发抖的寒意。
让我不由得想起《红楼梦》第五十回中的一个情节,有一年冬天下起了鹅毛大雪,大观园里的姐妹们相约芦雪庵结社,一起赏雪烤鹿肉,以雪为主题即景联句。
大观园的总管王熙凤也赶来凑热闹,于是大家就说第一句诗由她开头,王熙凤想了想,说:“想必下雪必有风,我有一句,就一夜北风紧”,众人皆夸妙极。
“前庭如月辉”,这是全诗承上启下的神来之笔。
诗人用一个绝妙的比喻,将雪的“白”与“亮”形容得超凡脱俗。他不说“地面积了雪”,而说“如月晖”,这不仅写出了雪光的皎洁、柔和与静谧,更将庭院点缀得如同幻境,把寻常的雪景瞬间提升到了一个空灵的诗意高度。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诗人一下明白过来,原来是下雪了,这样的人间巧景,莫不是天上的哪位仙人,一时兴起将浩渺的银河水细细剪碎,化作了漫天飞舞的琼花?
“天人”:指天上的仙人;“宁”:是“岂是”、“难道是”;“许”:是“如此”、“这般”。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在看到“如月晖”的奇景后,惊叹的同时忍不住遐想纷纷,提出一个大胆又天真的提问,这一问,充满了童趣与浪漫,将诗歌的意境从人间引向了缥缈的仙境。
“剪水”,多么出奇的想象力,李白在《画堂春》有一句: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写得是大片的雪花,那一种铺天盖地的磅礴气势。
而诗人这里的剪水,运笔更加精巧细致,更加显出雪花的轻盈、灵动之美。
“花飞”,将雪花形容为有生命的、飞舞的花朵,韩愈亦有诗云: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短短20个字,完成了一个由“惊”到“悟”,再到“赞”的心理历程,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将一场普通的冬日之雪,升华为一首天地共鸣的浪漫诗篇,堪称文学史上最惊喜的冬天开场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