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节气和节日的俗语,“前清明后十一”就是其中之一。或许有人听到过,但具体说的啥、有啥讲究,就不太清楚了。
“前清明”指的就是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春祭节日。清明节的来历,大家都知道,跟介子推有关,这里就不多说,只说说“后十一”。
“后十一”里的“十一”,指的是农历十月初一,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寒衣节”。寒衣节和清明节、中元节一起,被称为“三大鬼节”。
虽然并列“三大鬼节”,但相比前两个节日,寒衣节的关注度可能没那么高,但是,它的意义却一点也不一般。
提到寒衣节的来历,最动人的莫过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相传在秦朝,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抓去修长城,一去杳无音讯。
孟姜女带着亲手缝制的棉衣,千里迢迢去寻夫,却得知丈夫早已累死在工地,尸骨被埋进了长城墙内。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天寒地冻。
![]()
悲痛的孟姜女在长城下哭了三天三夜,最后把棉衣烧给丈夫,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能免受寒冷。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寒衣节,形成了“烧寒衣、寄哀思”的习俗。不过从历史角度看,寒衣节的形成更像是古人“秋祭”传统的延续。
农历十月是秋收结束后,人们在准备过冬的同时,也会祭祀祖先,把新收的粮食、衣物作为祭品,既是感恩先祖庇佑,也是祈求冬日平安。
除了烧寒衣,寒衣节还有祭祀祖先的习俗。人们会准备好酒菜、水果等祭品,到祖先的墓地前祭拜,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这个节日也提醒着人们,天气逐渐寒冷,要为过冬做准备,无论是给自己添衣保暖,还是关心家人的冷暖,都是“寒衣节”背后蕴含的情感。
![]()
在现代人的思维中,清明节与中元节必祭祀,至于寒衣节,很少有人知道,更别说祭祀了。但传统习俗,终究需要我们传承。
寒衣节的核心习俗是:焚化“寒衣”。人们会用五色彩纸,剪成衣服的形状,甚至在里面夹一些棉花,表示这是能御寒的冬衣。
然后在亲人坟前或十字路口焚化,寓意将寒衣送达另一个世界的亲人手中。寒衣节祭祀,注意安全,天干物燥,避免在易燃物附近烧纸。
其实,焚烧纸衣并非唯一的表达方式,尤其在倡导环保的今天,我们可以选择更有意义的纪念方法。
清洁整理,以示敬意:去亲人的墓前进行一次清扫,擦拭墓碑,摆上鲜花、松柏。一个整洁的环境,本身就是最好的告慰。
献一束花,寄一份思:鲜花是美好情感的通用语言。一束素雅的菊花,一株苍翠的柏树,都能表达你的怀念。
![]()
写一张卡片,说说话:把你想对亲人说的话写下来,可以烧掉,也可以读给对方听,或者自己珍藏。情感的倾诉,比形式更重要。
吃一顿象征团圆的家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顿暖心的饭,聊聊亲人生前的事。将哀思转化为家庭的温情,这或许是先人最愿意看到的。
更重要的是,寒衣节过后天气越来越冷,要及时给家人和自己增添衣物,尤其是老人和小孩,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预防冬季疾病。
寒衣节,不仅承载着我们对先人的缅怀之情,更是冬天里的一个温馨提醒——天气转寒,请记得关心你身边活着的亲人。
这份对在世亲人的体贴与关爱,是寒衣节“暖”字的真正内核,也是这个节日在现代社会中最有价值的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