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在被吉利收购前,曾尝试用“零广告、零推送、零预装”来挽回局面。尽管魅族最终没能逆天改命,但他们却道破了国内手机厂商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后向收费,即手机本身不赚钱,只是和用户交个朋友。
![]()
其实不仅仅是手机厂商靠广告赚钱,App开发者同样也依赖广告来完成流量变现,由此也就让大家的手机里充斥着大量广告。为了减少广告,网友们更是各出奇招。最近ZEALER创始人王自如在直播中谈及手机里的广告时,就给出了一个“邪修法门”,那就是将系统语言设置为英文,再登录各类国产App时就会发现,广告弹窗以及不相关的东西会变得极其少,界面也变得非常干净。
王自如以打车软件举例,在将系统设置为英文后,打车App真的就是让你输入目的地、并呼叫车辆,不会出现其他什么贷款广告等乱七八糟的东西。但在中文模式下,什么妖魔鬼怪就都来了。
那么王自如的这番说法有没有实际作用呢?答案其实是有效的,毕竟作为知名数码达人,他显然目前不会做动摇这一人设的操作。
![]()
那么问题就来了,难道是手机厂商、App开发者集体崇洋媚外?恰恰相反,其实将手机系统以及App的语言选项设置为非汉语即可减少广告,正是手机厂商以及App开发者忽视海外用户的体现。这句话并不是在胡言乱语,而是基于数字广告市场的运行逻辑给出的解释。
通常来说,除了专门打造影响力的品牌广告,比如大名鼎鼎的“Think Different”广告,就让大众形成了苹果公司追求完美、永不停止创新的印象。而广告商选择通过手机、App向用户投放广告,则是为了转化为实际的销售,也就是所谓的效果广告。
![]()
效果广告的主体是“目标受众”,即可能对相关商品感兴趣的人,这一现实就决定了广告商绝不希望看到“向和尚推销洗发水”这样的情况出现,也就是说广告需要投放给能下单的人。众所周知,汉语的使用者主要集中在大中华地区,国内更是占据了绝大多部分,所以在国内市场销售的手机、上线的App面向汉语使用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根据官方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在中国长期定居的外籍人士约为160万,占总人口十四亿的0.1%。要知道广告商在广告平台投放的每一个广告都要测算营销投资回报率(ROI),这就意味着向0.1%的小众群体投放广告基本属于是打水漂,毕竟语言的隔阂会导致这些受众一头雾水。
![]()
如此一来,广告平台自然就会主动忽视在国内使用英语、法语、日语等外语的用户。同样的操作放在海外也同样成立,海外知名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的免费版本在切换到国内IP以及中文后,广告也会立竿见影的消失。
没错,除了语言之外,IP地址同样也是广告投放的重要条件之一。大家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广告商想要投放有关感恩节的广告素材,几乎一定不会希望这个广告被投放到中国市场,毕竟缺乏基督教传统的中国不过感恩节。
![]()
当然,将语言切换为外语、IP地址切换到海外,也做不到100%的免广告。因为为了更好地提升广告投放效果,广告平台同样也在进化,以语言、IP地址进行判定已经过时,现在也有了更为先进的手段。诸如手机系统中的部分服务以及某些App依赖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所以在厂商的视角下,更换语言和IP并不能改变用户的地理位置处于国内这个事实。
除此之外,部分手机厂商是以手机的IMEI作为判定条件,而后者则是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相当于每一部手机的“身份证”。如果买到的手机是国行版本,厂商就会向你推送中文广告,海外版本则推送外语广告。
![]()
总而言之,将系统语言设置为英语来免广告的效果其实相当有限,且还有不可忽视的负反馈。虽然英语确实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一部分,但以目前绝大多数人的英语水平,想要自如地使用英文版操作系统和App并不现实。而广告可以跳过,英语看不懂那就是真的看不懂。
可王自如作为一个毕业于西安翻译学院,后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的人,他对于英语的熟练度显然要超过许多网友。所以他能免疫使用英语系统带来的不适感,并不代表大家也行。如果大家真的不想看广告,可能下载一个“李跳跳”更有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