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雷军亲自发微博说,“碳纤维机盖内部结构也改了”,结果车主拆开一看,里面和普通铝盖一模一样,然后起诉小米公司虚假宣传。
结果,小米法务转头就在法庭上甩出一句:“雷军不懂技术,他说的不算数。”
这话一出,全网炸锅。
![]()
不是因为愤怒,而是因为荒诞,一个把创始人当成品牌灵魂的企业,关键时刻却把灵魂当废纸扔了。
事情并不复杂。
今年5月,小米SU7 Ultra推出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挖孔机盖”,宣传称能“导流散热”“提升下压力”“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
雷军本人更是多次在社交平台高调背书,强调“不只是外观改了,内部结构也优化了”。
![]()
无数米粉信了,咬牙加钱下单,结果提车后实测发现:所谓“风道”只是表面开孔,下方无导流、无连接散热系统,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无异。性能没提升,纯属装饰件,价格却翻了几倍。
这已经不是“宣传夸张”,而是典型的虚假陈述。车主们要求退差价或退车,小米起初只愿送2万积分“安抚”,被拒后干脆对簿公堂。
而法庭上,小米法务祭出的辩护逻辑,堪称教科书级“甩锅三连”:
- “雷军不懂结构,发的微博不算数”;
- “4.2万配件不算买车关键因素”;
- “宣传内容没写进合同,不构成违约”。
![]()
好一个“不算数”!当初卖车时,雷军每一条微博都被官方账号转发、被销售话术引用、被门店大屏循环播放;如今维权时,却说“老板的话不能代表公司”?那请问,过去十年小米靠什么打动消费者?是参数吗?是性价比吗?不,是雷军这个人,他亲测产品、深夜回复评论、为一个杯子开15次会……这些故事构建的信任,才是小米最值钱的资产。
可现在,公司亲手把这份信任撕得粉碎。你享受雷军IP带来的流量红利,就得承担他言论的责任;你把他捧成“产品经理代言人”,就不能在出事时说“他只是个吉祥物”。
![]()
既要利用创始人的公信力收割用户,又想在翻车时切割责任,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更讽刺的是,小米一边否定雷军的技术判断,一边又继续用他的形象做营销。新车发布会照开,直播带货照搞,仿佛法庭上的“不算数”,只是临时策略。
可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开始怀疑:下次雷总说“电池绝对安全”、“智驾零事故”,还能信吗?
这种“选择性认账”的操作,暴露的不仅是法律技巧,更是品牌伦理的崩塌。在商业世界,承诺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背后有信用支撑。
如果企业可以随意否定,自己最高负责人的公开表态,那所有宣传都将沦为文字游戏,今天说“全球首发”,明天可以说“只是概念”;今天说“终身质保”,后天可以说“细则另附”。
![]()
尤其在汽车这种高决策成本、长使用周期的产品上,信任一旦破裂,修复极难。手机买错了,半年就能换;车买错了,五年都脱不了手。消费者敢为情怀买单,前提是相信你说的是真的。当“雷军推荐”变成“仅供参考”,小米就从一家有温度的公司,滑向了精于算计的生意机器。
有网友怒斥:“这已经不是耍赖,是诈骗。”虽言辞激烈,但情绪真实。
4.2万元不是小数目,够普通家庭一年生活费。花这笔钱的人,图的不是炫富,而是对技术升级的信任。结果发现,所谓“赛车级空气动力学”,不过是PPT里的幻觉。
小米或许能在法庭上靠“合同未载明”赢下官司,但输掉的,是千万潜在用户的心。毕竟,法律底线不等于道德底线,合规宣传也不等于诚实经营。
![]()
真正的强者,敢于为自己的话负责。当年乔布斯说iPhone没有键盘,全世界嘲笑,但他做到了;马斯克说火箭能回收,没人信,但他兑现了。而今天的小米,却在用“老板不懂技术”来搪塞消费者,这不是谦虚,而是逃避责任,典型的鸵鸟公司。
雷军若真“不懂结构”,当初就不该轻易开口;小米若真重视用户,就该承认宣传失实,而不是让法务去抠字眼。
否则,再强的法务团队,也护不住一个正在流失的信任帝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