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京联合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聚焦的是一个关乎民生的议题:玩具安全。
近期,新修订的四项《玩具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迎来全面升级,两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就有关情况作了介绍。南都记者获悉,新标准不仅与国际标准相对领先的水平“接轨”,有的还填补了空白,旨在堵住产业发展中的新漏洞。
针对“捏捏乐”“水晶泥”等网红玩具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回应南都记者称,新标准优化完善了玩具产品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其中在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限量方面,新标准于国际上首次提出玩具产品TVOC释放量限量值指标,限量值应小于等于0.5mg/m³,填补了国内外玩具标准在该方面的空白。
南都记者注意到,出席这场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的4位发布人,几次提到要让摆在孩子面前的玩具产品“安全好玩又可靠”,为儿童健康成长筑牢安全防线。
![]()
新闻发布会现场。图源工信部
政府提高玩具产品的“及格线”的同时,何亚琼也建议玩具生产企业主动对照新标准技术进行适配调整,电商平台和实体店铺优先选择符合新标准的产品销售,同时他呼吁广大消费者当“最挑剔的家长”,擦亮眼睛、切勿贪小便宜,并用钱包投票——谁家玩具差,就亮红灯举报它。
2025年我国市场玩具零售总额将超千亿元
中国是玩具生产大国,也是玩具消费、出口大国。
南都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的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国内市场玩具零售总额达978.5亿元,比2020年增长25.5%;玩具产品出口额达398.7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19.1%,超四成产品出口美国、欧盟市场。据有关机构测算,预计2025年全年,我国国内市场玩具零售总额将超1000亿元。
在这个千亿规模的市场中,玩具产品的种类更是丰富——不仅覆盖了毛绒、布艺、木制、金属、塑胶等各种材质的玩具产品,还涉及益智玩具、智能玩具等创新产品,当下AI玩具更是成为行业竞争的新赛道。
为推动AI玩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工信部表示将在政策保障上下功夫,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发布促进消费品供需适配性的实施方案,引导玩具企业应用AI技术创造更多新需求。
在产品创新方面,工信部鼓励玩具企业和AI技术企业强强联合,融合市场需求洞察和新技术集成应用的优势,把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玩具中,打造更多爆款AI玩具。
回应消费者对AI玩具的安全关切,工信部表态,将在指导玩具企业加强技术防护的同时,适时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切实保障AI玩具质量安全和数据隐私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产品更加注重价值体现,也是当前玩具市场表现出的一大趋势。近年来,以盲盒、手办为代表的,具有情绪价值、收藏价值的玩具市场持续高速增长,成为玩具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2024年,国内市场潮流和收藏玩具及周边产品零售总额达到558.3亿元。
可以看到,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玩具被赋予了更多的生命力,其功能角色定位正从单一的儿童娱乐工具,逐步走向集情感陪护等属性于一体的全民“智慧伙伴”。
新修订发布的强制性国标,提高玩具产品的“及格线”
新玩具产品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新的质量安全隐患。据媒体报道,因Q弹软糯手感而被称为“解压神器”的“捏捏乐”,被曝光存在甲醛含量过高的问题,备受儿童喜爱的“水晶泥”也检测出硼含量超标,影响儿童身体健康。
为确保此类安全问题能够“防得住”“防得准”,近期工信部牵头对GB 6675.1至GB 6675.4《玩具安全》四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并于近日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
据南都记者了解,GB 6675《玩具安全》系列标准已进行过3次修订。本次修订系全面升级,对玩具产品的增塑剂、可迁移元素等有害物质限量,尖锐部件、小零件等机械物理安全以及防火阻燃性能等关键技术指标进行了强制性规范。
具体而言,新标准增补了甲醛、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短链氯化石蜡、硼元素等10类有害物质限量要求,扩大对玩具产品中化学类有害物质的覆盖类别,解决小朋友放入嘴里、污染手臂、伤害身体等问题。
对于明火装置玩具、食品造型玩具等新产品,新标准提升了机械物理安全方面的技术要求,优化了原标准中悠悠球、充气玩具、吸盘弹射物等细分品类产品的特定要求,强化标准技术要求对玩具产品物理安全的适用性。
在防火安全方面,此次标准修订新增了面具等头戴玩具的阻燃性能技术要求,完善了玩具化妆服饰、玩具帐篷等供儿童进入的玩具、软体填充玩具等三类产品的阻燃性能测试方法,切实保障玩具产品的防火安全。
“可以说,新修订发布的标准,相当于以前及格分数线是60分,现在提升到90分才算合格。”何亚琼说,依据新标准生产的玩具产品可以让孩子们玩得更省心、更放心、更安全。
新强制性国家标准上路,必然会倒逼生产企业对标改造工艺、升级产品。为保障新旧标准平稳换版实施,南都记者从发布会获悉,监管部门在过渡期采取了“12+12”工作方案。
据何亚琼介绍,第一个“12”指的是新修订标准从发布到正式实施留有12个月的生产过渡期,企业可对产线工艺、配套供应链进行优化调整,从而达到新标准的技术要求,12个月的生产过渡期结束后,所有新生产的产品必须符合新标准要求;第二个“12”指的是在生产过渡期截止后,又额外为依据旧标准生产的库存产品提供了12个月的销售过渡期,保障库存产品有序退出市场。
用钱包投票,建议广大消费者当“最挑剔的家长”
有新标准保驾护航,要让玩具产品“安全好玩又可靠”,还需多方努力。
何亚琼建议,玩具生产企业需主动对照新标准技术要求开展全面评估,倒排工期做好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改造及原材料选购等关键环节的适配调整工作。电商直播平台、实体商铺等用好显微镜、放大镜,优先选择符合新标准的产品销售,切实保障新上市销售的玩具产品质量达标、安全。
何亚琼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当“最挑剔的家长”,擦亮眼睛,用钱包投票,切勿贪小便宜,“谁家玩具差,就亮红灯举报它”。
事关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监管方面也在持续发力筑牢安全防线。南都记者关注到,自2019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持续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今年首次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公安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全国妇联等6部门联合开展。
据市场监管总局质量监督司副司长苗雨晨介绍,该行动明确“重点产品”,紧盯磁力珠、化学实验套装玩具以及“盲盒”玩具、解压玩具、“假水”玩具、儿童智能手表等新兴“网红”产品。突出“重点问题”,围绕玩具产品小零件易脱落,增塑剂含量、特定元素迁移量不合格,无标签标识、未标注适用年龄和警示标识不规范等问题,靶向治理质量安全隐患。聚焦“重点领域”,锁定生产企业集聚区,以及校园周边文具店、城乡接合部、集贸市场等流通场所,全面加强监管。
苗雨晨表示,今年以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共监督抽查玩具等儿童用品1.8万批次,检查儿童用品生产销售企业7万余家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企业近2000家。
强制性国家标准具有刚性约束力,也是守护安全的重要基石。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二级巡视员蔡彬提到,目前我国现有220多项儿童相关国家标准,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45项,覆盖儿童日常生活、玩具文具、运动健康、交通出行等方面。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正局长级)冯海沧进一步提到,在婴童用品领域,已相继制修订玩具、婴幼儿及儿童家具、学生用品(学生文具)、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童鞋、婴儿用奶瓶奶嘴等20余项重点婴童用品强制性国家标准。
为保障少年儿童健康安全,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儿童用品通用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已于2025年10月5日发布,定于2026年11月1日实施,将为儿童用品领域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监督执法提供明确标准依据。
同时冯海沧透露,工信部将加强对婴童用品行业的正向引导,择优遴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研发生产、质量过硬的产品纳入中国消费名品名单,让好企业、好产品被看见、被信任。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李玲 发自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