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中,有读者在评论区留言,说战争年代我军下级单位的军事主官,职级要高于上级部队的参谋长,所以有些将领宁愿一直留在老部队带兵,也不想出任上级部队参谋长。这种说法准确吗?
![]()
今天展开来谈一谈。在多数情况下,从下级部队调到上级部队当参谋长,是一种明确的职务晋升,后者的级别更高。举个例子:即便放在今天,一名营长的晋升通道,往往是提拔为团参谋长、或者副团长,这是升职了。
1952年全军干部定级,设有“准军级”这一层级,对应的标准职务就是军参谋长、军政治部主任;而下级部队的军事主官,也就是师长,显然对应正师级,二者有着明确的职级差异。所以怎么能说,师长的职级高于军参谋长呢?完全说反了。
![]()
不过现在部队里已经没有准军级了,军参谋长级别变得更高,直接成为副军级,跟副军长、军副政委平级,但根据工作分工和实际地位,军参谋长在机关内的排序要在这两个职务后面。而下级师长还是师长,属于妥妥的正师级。
再往更高级别看看。建国初期设有“准兵团级”,这个级别对应的标准职务,是兵团参谋长和兵团政治部主任,跟刚刚提到的准军级异曲同工。单论职务级别,在没有其他兼职加持的情况下,兵团参谋长要高于军长、军政委。但为了便于指挥,战争年代有的兵团副司令员,是同时兼任下级军长的,比如四野12兵团,两位兵团副司令是陈伯钧、韩先楚,分别兼任45军和40军军长,他们的职级就会高于一些专职的兵团参谋长,二人的真实级别是副兵团级。
![]()
从上面的举例不难看出:到兵团单位为止,上级部队参谋长的职级,要高于无兼职的下属部队军事主官。这种定级标准是很严格的,不该有什么争议。之所以会有人认为,下级军事主官不愿变动岗位,其实是因为一些惯于带兵的虎将,更擅长在一线直接带兵打仗,不太想出任参谋长或副职,这并非是职级下降了,相反多数情况都是晋升。
但接下来的情况,十分关键。
继续把级别往上升,情况就出现了显著变化。也是许多读者提到的一种情况:解放战争时期的野战军参谋长,级别并不高于野战军所属兵团司令员。比如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以及改制为四野后的参谋长萧克,他俩都是正兵团级干部,而同时期的名将萧劲光,一直担任兵团司令员,他无论职级还是地位,显然都不低于刘亚楼、萧克。建国后萧劲光更是定了军委委员级,获得大将军衔,明确高于那两位正兵团级上将。
![]()
三野这边的情况,更是如此。三野参谋长张震,49年上任前不久还是陈士榘的副手,他出任野战军参谋长后,能说级别高于第8兵团司令员陈士榘吗?当然不会。并且不光陈士榘,三野的另外3位首任兵团司令王建安、宋时轮和叶飞,55年都获得了上将军衔,张震则只是副兵团级中将。
至于一野、二野的兵团司令,地位也都很高,职级和军衔不低于野战军参谋长,不再额外举例了。一言以蔽之:当建制层级到达野战军一级后,情况就变了,不再适用之前的干部级别规则,正常来说野战军参谋长和兵团司令员,多数对应正兵团级。而具体到岗位上的人,就要根据高级将领的实际履历,上下略有波动。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