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波 通讯员 江一昕 张梦
清晨五点,青岛的气温已经零下。
“机务,今晨需要除霜,启动1号除冰坪801-804机位,请做好保障准备。”
“机务收到。”
在青岛机场,“早除霜”的指令打破了冬日的寂静。
六点的航班即将出港,此刻,6辆除冰车、18名机务人员已经披星出征。喷枪、吊篮、耳机、安全带,一切准备就绪——他们要为飞机“除霜唤醒”,为旅客的顺利出行赢得先机。
![]()
一次除冰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星翼班组成立于2018年,是一支平均年龄32岁的年轻队伍,承担着航空器勤务、维修保障等任务。日均2万多步的徒步巡检、80多项部件的细致检查,让他们练就了扎实的专业技能,也让冬季除防冰作业更加精准高效。
赵航是其中的一员,连续十多个除冰季,几乎每个寒冷的清晨,他都与同伴们在跟时间赛跑。
“飞机表面附着冰、雪、霜时,会改变气动外形,降低升力,严重时甚至影响飞行安全。”他一边整理装备一边说,“每年11月气温降到5℃左右,我们就要进入除霜准备状态。”
![]()
与流亭机场相比,胶东机场更为开阔,风更大、湿度更高,对航空器除霜提出了更高要求。清晨寒风刺骨,赵航登上除冰车吊篮,系好安全带、戴上耳机,缓缓升至离地五米左右的高度,对准飞机的大翼、尾翼精准喷射。白色雾气在晨光中升腾,仿佛为飞机披上一层“隐形铠甲”。
“定点+慢车+联合”实现效率与安全的双赢
除霜保障不仅靠个人技术,更需要团队协作。
同班组的刘艺博站在机坪远眺作业区,介绍着冬季保障背后的机制:“现在现场不仅有机场的除冰车,还有基地航司的队伍。”他指着远处正在进行除霜作业的飞机说,“我们采用‘定点+慢车+联合’除防冰模式,机场与航司共建平台、协同作业。飞机滑入机位、设置构型、除霜、滑出,全程仅需5到8分钟,比流亭时期效率提升近50%。”
![]()
清晨的机坪上,一架架飞机在这一套成熟协作体系中顺利“苏醒”,拖着腾起的白雾,与晨光一道掠过跑道。
忙碌之后的热气腾腾
陈伟强结束一架飞机的除霜指挥作业,摘下手套时,指尖已被寒气冻得发红。“现在还不算最忙的,下雪天才是真正的考验,从早到晚几乎不停。”他笑着搓搓手说道。
![]()
经过一个早晨的奋战,他和同伴们已完成7架次除霜任务。交完班,他端起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对他来说,这碗热汤面,是冬季清晨里最朴实却最温暖的慰藉。
寒风凛冽的清晨,
机务工作人员用热力与坚守,
为每一次安全起飞,
筑起一条看不见的“温度跑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