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这座拥有近22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而言,民生诉求千头万绪。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要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可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唯有尽力而为而不盲目冒进,量力而行而不消极保守,在二者相辅相成中找到平衡点、把握节奏感,才能于政策制定中体现人民至上,在资源分配中注重公平效率,在改革推进中兼顾当前长远,以系统思维推动民生建设行稳致远。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共北京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作出部署,明确要求聚焦“七有”“五性”,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落实这些部署,必将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五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北京作为首都,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和责任。从中国式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看,“十五五”时期处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间枢纽,前承建党百年的历史性成就,后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其推进质量直接决定远景目标的“成色”。经济总量能否向更高层级跃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否取得标志性突破、共同富裕能否迈出实质性步伐,都将在这五年接受检验。这当中,“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北京确保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重要环节。
回望“十四五”,北京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进展令人瞩目。北京将就业作为头等大事,面对复杂形势全力稳岗扩岗,为首都经济平稳运行筑牢了民生根基。从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顺利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平稳落地,到连续五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从适龄儿童入园率、普惠园覆盖率均达到94%,到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北京民生投入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八成以上,资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北京市“十五五”规划建言征集活动收集到的建言中,民生保障领域建言占比超六成,成为最受关注的建言领域。其中,养老托育、社会服务、教育及就业成为公众关心的焦点,占到民生类建言的四成以上。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北京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的“十五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鲜明凸显了未来5年北京更加注重增进民生福祉的施政导向。
对北京这座拥有近22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而言,民生诉求千头万绪。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要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可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唯有尽力而为而不盲目冒进,量力而行而不消极保守,在二者相辅相成中找到平衡点、把握节奏感,才能于政策制定中体现人民至上,在资源分配中注重公平效率,在改革推进中兼顾当前长远,以系统思维推动民生建设行稳致远。
因此,北京提出在未来5年积极促进就业与增收,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就是牵住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个牛鼻子。提出将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一老一小”服务,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养老服务供给,推动托幼一体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推进住有所居,就是找准了民生诉求的关键点。而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营造全龄友好出行环境,就是针对北京实际特点进行的精准谋划。与此同时,提出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则指明了北京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满足民生诉求的改革创新途径。
民生改善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在“十五五”规划这张蓝图上,无论是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是完善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都需要稳扎稳打切实推进。只要我们保持改善民生的战略定力,把握民生建设的节奏力度,一个5年接着一个5年干,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必将源源不断转化为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
(特约评论员)
编辑/汪浩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