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近日,西安培华学院22岁女生,离校3天后向辅导员请假,与辅导员发生争执后跳河,警方定性为自杀,最终在舆论场激起了滔天巨浪。
![]()
翻看评论区,女生“玻璃心”的指责与辅导员“无情”的控诉针锋相对,将一场悲剧简化成了非黑即白的站队。然而,当我们将“规则”与“生命”放在天平两端进行称量时,这场讨论本身就已经偏离了航向。
![]()
让我们回到那个清晨六点的微信对话。女孩发出的第一条信息,礼貌、克制,甚至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的讨好:“因母亲生病今天无法参加招聘会……恳请谅解。”这条信息透露的关键词是“母亲”和“生病”,指向的是人伦与家庭。而辅导员老师的回应,三个连珠炮的质问,“谁允许你出了校门不请假”、“立刻,马上,现在返校来领处分”,其核心是“程序”与“处罚”。两种逻辑,在两个平行的频道上运行,从未真正接通。女孩说“我好不容易鼓起了勇气”,这微弱的求救信号,在规则的轰鸣声中被忽略了。
![]()
许多人说,辅导员的话在字面上没错,校规校纪必须遵守。这话自有其道理。但教育,尤其是面对一个个鲜活、处境各异的学生时,其精髓难道仅在于字面意义上的正确吗?一个“大四”的学生,在学业、就业、家庭的多重压力下,其心理状态本就如履薄冰。她特意回家要说的那个“始终没说出口的事”,才是这场悲剧中沉默的冰山主体。那未请假的三天,或许不是蓄意的违规,而是一个濒临崩溃的生命在挣扎中表现出的行为异常——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而危险的信号。
![]()
评论区内,一个留言代表了一种普遍的担忧:“学生不请假不打招呼就外出,一旦在外面出了问题,老师也得担责!”这确实道出了学校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在这种“无限责任”的压力下,管理异化为最简单直接的管控,沟通退化为不容置疑的命令。
我们建起了名为“安全”的堡垒,却在堡垒之中制造了新的风险。有网友所怀念的“真的很自由”的大学,与今天许多“不敢放手”的高校校园,其背后是教育理念从“信任与引导”向“防范与管控”的悄然转变。当“不出事”成为最高逻辑时,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教育的初心?
![]()
也有人犀利地指出,“进入社会,受到的压力远比这个大”。这句话或许是对的,但它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教育的使命,究竟是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所有冷酷,还是应该为他们装备抵御风雨的勇气与智慧?将年轻人的逝去简单地归咎于“玻璃心”,是一种傲慢的怠惰。它关闭了理解复杂心理世界的大门,也推卸了我们本该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
每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标签背后,都可能是一个长期缺乏有效倾听、理解和支持的孤独个体。有个留言点到即止:“处分是压倒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一个在黑暗中摸索光明的年轻人,有时候,一句冰冷的警告,其摧毁力远超我们的想象。
![]()
因此,这场悲剧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并非要去争辩辅导员与学校有无法律责任,而是要引发一场关于“教育责任”的更深层次反思。这种责任,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和纪律的维护,它更应包括:
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洞察能力。 辅导员在面对学生“母亲生病”的理由和“鼓起勇气”的表达时,能否察觉到平静文字下可能潜藏的惊涛骇浪?这需要专业的培训,更需要一份将心比心的细腻。
沟通中规则与温度的平衡艺术。 我们能否在说“你违规了”的同时,也问一句“你还好吗”?执行纪律与表达关怀,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制度的刚性,需要通过人性的柔韧来传递,才能实现其教育的本意。
构建一个真正有效、可及且无污名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当学生感到“坚持不住”时,他们是否知道有一条比纵身一跃更值得选择的退路?
![]()
一条评论尤其值得玩味,网友写道:“字面好似没问题,都大四了,与学生说话跟中小学生似的动不动说叫家长,领处分关心不足太生硬了!” 这精准地戳中了痛处: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否匹配学生心理成熟的实际进程?我们是否在用管理未成年人的方式,去要求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人拥有“成熟心智”,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
逝去的生命无法挽回,但后来者能否得到更好的守护,取决于我们今天从这场悲剧中真正学到了什么。
我们需要的,不是在这场悲剧中匆忙地划分责任,然后遗忘;而是要在每一个教育环节中,重新拾起对生命的敬畏。在规则与人性之间,我们理应找到那条更好的路——一条既守护秩序底线,更能照亮大学生生命尊严的路。
(图源网络,侵联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