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观察代理人渠道的转型轨迹,是理解“十四五”期间人身险行业变革的一条核心主线。这个曾经创造行业辉煌、贡献巨大价值的核心渠道,可以说是过去几年整个行业投入资源最多、期待最高的改革重镇。
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代理人渠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什么行之有效三十几年的模式,短短几年便陷入如此掣肘之境?
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
支撑传统模式的“人海”红利快速消退,令队伍规模从千万级的高点回落至260万,增员愈发艰难;近几年传统模式边际效应不断下降,销售成本居高不下,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投入产出关系的全面平衡”被打破;曾经的积弊也让行业的声誉受到明显的影响……
这些问题的根本,也是人身险发展底层逻辑正在变迁。传统模式本身并没有错,但这个时代的消费者需求变了、市场环境变了、保险机构的职能也在变化……当一切变化综合叠加,最终结果就是:队伍整体专业能力与客户日益综合化、个性化的保障需求出现显著的“中位数错配”。
那么代理人渠道的未来应该怎么走?经过这些年的不懈探索,人们可以确定的是,仅靠对旧有框架下修修补补已然难以为继,必须要基于新时代环境构建新的能力。
积极的一面是,众多市场主体正通过不同的战略战术,疾行革新。未来的种子,正在此孕育。
百万代理人的未来走向,仍是行业在“十五五”期间的转型重点,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身险高质量转型的成色与高度。
1
-Insurance Today-
百万代理人演化的最大逻辑
人口结构大迁徙:
新一代主力保险消费人群不一样了
先看几组数据:
据最新人口数据,当前80后与90后人口规模均超过3亿,合计达7亿人;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1%;
此外,多项权威数据也指出,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
这是当前代理人渠道乃至保险行业的最大逻辑——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80后、90后,已成为主流客户群体。
这不仅是一群相对年轻的客群,并且,伴随着中国改革发展的进程,这类人在收入水平、学识阅历、生活追求等方面的特点,都与前人有着明显不同,决定了他们必然有着属于自身的需求与消费理念。
多项研究报告也显示,中国保险消费者日趋走向成熟,80后、90后保险意识更强,对于财富积累、子女教育、养老规划、家庭保障的风险规划认知愈发全面,有着更理性的认知并倾向于主动购买保险。
加上普遍有着高等教育背景,收入水平显著提升,步入婚育高峰阶段,承担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责任,这一群体的保障需求更加集中与明确。
如果再考虑到人均GDP站上一万美元后的人身险爆发的国际经验、考虑到中国保险深度与密度相对世界平均水平乃至发达市场的发展空间、考虑到中国多层保障体系与社会保障现实压力下对商业保险的期待……中国人身险市场的未来前景,不言而喻。
市场有了、需求有了,但如何承接这个需求?如何满足主流客群的需求?反观整个人身险行业距离市场最近、距离消费者最近的百万代理人群体,是否能担起这个市场新局?
现实情况却是,以60后、70后为主体的代理人团队在与80后、90后主流客群沟通中,有着天然的年龄代差与代际鸿沟;专业能力方面,新生代消费者需要的是全生命周期风险规划专业建议,但大量代理人仍停留在简单销售层面,缺乏医疗健康、财富管理等综合知识储备;加之多年人海战术下,传统代理人的职业认同度并不高,而这本应是与律师、医生等相似,高度需要专业能力的职业......
代理人转型,已不仅是渠道自身的生存需要,更是市场演进的时代要求。
2
-Insurance Today-
百万代理人演化的另一个逻辑
这也是行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
对接各种资源+打通数字化能力+大康养
如果说人口结构的变迁——以80后、90后为主的Z世代消费者崛起,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保险需求从单一产品销售走向全生命周期服务——是百万代理人演进的外部逻辑;
那么内部逻辑则更加现实——对于30万亿总资产体量的人身险业而言,代理人渠道已然没有改革之外的选择。
作为行业最大的长期保费来源,代理人渠道曾缔造了无数辉煌,即便到今天,行业仍未找到比个险更具价值与长期性的替代者。可以说,正是个险的价值支撑起了国内多家寿险500强的市值。
然而,面对过去几年代理人数量7成左右的下滑,以及各色核心精英指标的告急,各家主流人身险企业对代理人渠道改革的迫切心情可想而知。市场主体迫切需要找到一条新的代理人发展路径,头部险企也不惜巨头投入推进代理人改革——因为别无他路。
期间,最集中的投入体现在两大方面:
其一,内部支撑能力。尤其是科技能力,作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正成为赋能代理人的关键力量。
如打造先进的数字化营销平台,几乎是各家巨头的标配。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于客户画像分析、需求挖掘、计划书制作、线上展业、团队管理、客户服务维护等全流程,为代理人提供“精准导航”和“高效武器”,提升队伍的展业效率。
其二,生态整合能力。在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变迁的时代特点下,保险已从单一的金融补偿合同,向对客户家庭全生命周期保障服务转变。客户更加细致、差异化的需求不断显现,推动着行业以保险为媒介,不断整合、链接服务资源,形成更加多元、丰富的“保险+”生态。
一方面,康养服务资源生态成为多家头部险企近些年关键的战略布局,如太平、泰康等多家公司,都将保险与实体医养服务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求代理人不仅是销售保单,更要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健康养老解决方案,成为客户健康财富的专业顾问, 形成更高的知识壁垒与专业要求。
可以看到,在这个大变革的年代,在客群改变、需求改变的时代,主流险企们纷纷投身于代理人渠道的演进探索,从技术到资源、从数智赋能到康养场景,在为代理人铺开广泛支持的同时,新时代代理人的画像,也将呼之欲出。
3
-Insurance Today-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我们应该已经看到了代理人团队未来的样子
一场关于代理人改革的竞赛,早就开始了。
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头部寿险公司,其战略动向清晰地勾勒出未来代理人的进化蓝图:
无论是中国人寿着力于加强队伍年轻化与管理基础,优化组织架构,以激发基层活力;
还是平安人寿在持续提升队伍质量与数字化赋能方面进行大规模、前瞻性的投入,力图通过科技手段重塑销售与管理流程;
亦或泰康人寿将代理人队伍的建设与大健康生态体系进行深度绑定的新模式;
还是太平人寿,在推进队伍质态提升、探索新代理人培养路径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推出的医康养生态圈助力百万人力占比持续提升……
但未来的代理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通过对多家头部公司代理人改革观察,可以总结为四个特点:
其一,是年轻化。怎么理解年轻化?这里不仅是指年龄结构的降低,更是思维模式、知识体系与服务能力的全面焕新。新一代代理人应是“数字原生代”,能熟练运用智能工具,精准触达以“80后”“90后”为主力的新一代保险客群。他们与客户处于相同的话语体系与生活场景,更易打破传统保险销售中的认知隔阂与信任壁垒。年轻化,是保险队伍与时代同频、与客户共振的基础。
其二,是专业化。毋庸置疑,这是此次转型的灵魂所在,推动代理人实现从“销售员”到“风险管理顾问”,再到“全生命周期规划师”的角色升维。这意味着代理人的知识结构必须跨越保险条款本身,融通金融、法律、医学、税务等多领域知识,能够为客户提供风险保障、健康管理、养老规划、财富传承等一站式解决方案。专业化,靠素养赢得尊重,靠深度服务建立信任。
其三,是职业化。这是专业化可持续的制度保障。其核心在于构建一条长期稳定、有尊严、有前景的职业发展通道。这需要打破“大进大出”的循环,通过优化基本法、压缩冗余层级,提升一线代理人收入公平性与职业安全感;同时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晋升与荣誉机制,使保险营销成为可终身从事、受人尊敬的职业选择。职业化,是沉淀专业能力、传承服务文化的重要基石。
最后,必须是绩优化。这是前三者成果的集中体现。通过人均产能、件均保费、活动率、高价值保单占比等核心指标,反映代理人精英的健康与否、可持续与否。一支真正绩优的队伍,必然由大量具备高专业素养和职业认同的个体组成。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上述“四化”的推进,巨头的经营的部分效果已经显现:截至2025年上半年,以主要上市险企为例,代理人规模较巅峰期收缩约70%,但人均产能和新业务价值都实现了同比去年动辄两位数,甚至百分之大几十的成长。尤其是新业务价值率同比去年更进一步增长。
三十年前代理人职业的出现,为中国人身险行业带来极尽辉煌、快速发展的三十年,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
这一次伴随代理人职业第二度演进,又将带给中国人身险行业一个怎样的未来?这充满了想象的空间。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