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发店洗头,是很多人每周甚至每月的“固定节目”。热气腾腾的水流、按摩般的手法,让人放松又享受。可就在上个月的某个下午,65岁的周阿姨却差点在洗头床上出了大事。
那天,她像往常一样去常去的理发店剪发。理发师建议她先洗头,清洁头发后再剪效果更好。周阿姨没多想,像往常一样走到洗头区,躺下,头向后仰,脖子悬空在洗头池边缘。水流冲下来,头皮被轻轻揉搓,她觉得舒服极了,甚至闭上了眼睛。可就在洗头快结束时,她突然觉得一阵头晕,眼前发黑,手脚发麻,想开口说话却发不出声音。幸好理发师反应快,赶紧扶她坐起,叫来家人送往医院。医生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就是俗称的“小中风”,原因正是洗头时颈部过度后仰,压迫了椎动脉,影响了脑部供血。
周阿姨并不是个例。国外研究早就发现,这种在洗头时头部后仰、颈部悬空的状态,可能压迫甚至损伤颈部动脉,诱发中风,被称为“美容院中风综合征”(Beauty Parlor Stroke Syndrome)。虽然这种情况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后果可能非常严重,尤其是中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
![]()
一、为什么洗头会“洗”出中风?
洗头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中风,问题出在那个“仰头”的动作。
人的颈部两侧各有一条椎动脉,它们穿过颈椎骨间的横突孔,向上进入颅内,为大脑后部供血。当我们将头部向后仰、悬空在洗头池边缘时,颈部处于过度伸展状态,椎动脉可能被牵拉、压迫,甚至发生内膜撕裂。
这就像一根水管被折弯,水流受阻,甚至破裂。一旦血管内膜受损,身体就会启动凝血机制,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大脑,堵塞血管,就可能引发缺血性脑中风。
更危险的是,这种损伤有时并不会立刻出现症状,而是在数小时甚至数天后才表现为头晕、视力模糊、肢体无力等,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此外,如果本身存在颈椎病、动脉硬化、椎动脉狭窄等问题,这种洗头姿势更容易诱发血管受压或撕裂,风险更高。
![]()
二、按摩也会按出脑梗?
很多人洗完头后还会顺带来个颈部按摩,觉得能缓解疲劳。但如果按摩手法不当,尤其是用力过猛、旋转颈部,也可能诱发脑梗。
颈部按摩导致中风的机制与洗头类似,都是通过外力作用于椎动脉,造成血管损伤或夹层。特别是“咔哒”一声的剧烈扭转,可能让血管像吸管一样被折弯、撕裂,形成血栓。
临床上,因按摩引发椎动脉夹层、导致脑梗的病例并不少见。一个40岁的程序员,就是在按摩椅上接受颈部“旋转复位”后,出现剧烈头痛,送医后确诊为椎动脉夹层引发的中风。
需要特别警惕的是以下三类人群:
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会加速动脉硬化,血管更脆弱,轻微外力就可能破裂。
长期伏案者:如程序员、设计师等,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盘压力大,按摩时更容易受伤。
骨质疏松者:骨密度下降,颈椎稳定性差,按摩时可能造成微小骨折,骨碎片刺伤血管。
因此,颈部按摩并非人人适合,尤其是中老年人,切勿盲目追求“咔哒”一声的爽感。
![]()
三、秋冬预防脑梗,老年人还要注意什么?
秋冬季节是脑梗高发期,气温下降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形成血栓的风险也随之升高。除了避免洗头仰头、颈部按摩外,老年人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起床别太猛
清晨是脑梗高发时段。刚醒来时血压波动大,若猛地起身,容易引发脑供血不足。建议醒来后先在床上躺30秒,再坐起30秒,慢慢站起,给身体一个缓冲时间。
2. 保持水分摄入
秋天气候干燥,水分流失加快,血液黏稠度升高。老年人应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每天不少于1500毫升,尤其是晨起和睡前各一杯温水,有助于稀释血液、预防血栓。
3.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三高是脑梗的最大“帮凶”。秋冬季节更要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避免情绪波动和饮食过量。血压波动大时,应及时就医调整药物。
4. 适度运动,避免久坐
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骑车,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栓风险。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发力,尤其是颈部和腰部。
5.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寒冷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外出时应注意头部、颈部保暖,避免用冷水洗头、洗脸,洗澡时水温也不宜过高,避免温差过大引发血管痉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