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韩飏)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北京一中院”)11月18日通报了司法挽救科创企业整体工作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
北京一中院副院长李忠勇介绍说,2024年以来,北京破产法庭聚焦科技创新企业司法需求,挽救拥有专精特新、高新技术等资格认证的中小微科创企业27家,覆盖AI、大数据、智能医疗、数字文旅、算力基础设施等科技前沿领域。
北京破产法庭于2019年1月30日挂牌成立,是全国第二家破产法庭。
李忠勇表示,科创类企业司法挽救案件呈现技术迭代快,挽救时效性要求高;对创始人依赖度高,核心资源绑定程度深;轻资产为主且融资方式多样,利益诉求多元等特点。
北京破产法庭通过重整、和解程序引入投资24亿元,帮助相关中小微科创企业化解各类债务超100亿元,稳定2000多名职工岗位,一半以上企业通过庭外与庭内重整程序相结合,实现快速挽救。
李忠勇介绍说,据统计,科创企业从启动重整到批准重整计划平均用时四个半月,既实现困境企业的快速救治,又较好实现产业延续、核心技术安全等多重价值目标。
据介绍,北京迈迪顶峰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整案,是向科创型民营中小微企业释放制度红利,助力高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重整焕能的典型案例。
该公司前期经过多轮融资增资,公司与投资者签署对赌协议,后因对赌失败,多家股东向公司提出回购股份要求并提起仲裁申请,公司的账户被查封冻结,公司陷入流动性危机和决策僵局,市场价值持续缩减。债权人依法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北京破产法庭快速开启救治通道,以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资质为推定依据,辅助参考核心技术、市场地位、研发团队等关键要素,简化企业重整价值的认定流程,高效推进各项重整程序,从重整受理到批准重整计划仅用时140天,远短于普通重整案件周期。
北京破产法庭还及时许可债务人自行管理与继续营业,高效批准继续履行322份合同。一次性解除公司4个银行账户261笔冻结保全措施,保证医疗器械研发检测、临床试验、注册申请、产品经销等全链条持续运转。公开招募并严格遴选战略投资人,确保企业科技创新动能不减,核心技术存续增值。聚焦企业内部治理危机,通过引入重整投资人破解公司治理僵局,充分保留企业研发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