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5岁的张阿姨最近总感觉口渴、乏力,体检发现空腹血糖高达8.5 mmol/L,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她紧张地拿着化验单问医生:“我邻居老王打胰岛素血糖才达标,我是不是也得打针?”医生笑着摇摇头:“别急,咱们先看看您适合哪种‘定制方案’! ”
一、老年控糖不能“一刀切”
张阿姨的困惑很常见。糖尿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甜蜜负担”之一。但与年轻人不同,老年糖尿病的管理就像给不同体型的人选择衣服——不能“一刀切”,必须“量体裁衣”。张阿姨虽然血糖高,但身体硬朗(每天跳广场舞、买菜做饭全自理);邻居老王糖尿病20多年,合并糖尿病肾病;而她的老友李奶奶则因脑卒中需要坐轮椅。3个人的情况不同,控糖目标也就截然不同。
医生解读
老年人的控糖面临着一系列独特挑战。
1.代谢变慢:像“老旧的发动机”,药物代谢效率下降;
2.低血糖风险:可能引发跌倒,比高血糖更危险;
3.共患病:如张阿姨有轻度高血压,李奶奶还合并肾病;
4.记忆减退:可能忘记吃药或重复吃药;
5.营养风险增加:牙口不好、味觉减退或独居生活,都可能让营养摄入这个控糖的“地基”变得不稳。
这些特点决定了老年糖尿病不能简单套用年轻人的“标准答案”,而需要“私人定制”的治疗方案。
二、血糖管理前的“健康分类”
医生从身体状况、认知功能、生活能力3个方面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把老年糖尿病患者分为3类。
1.身体硬朗型:没什么大病,生活完全自理;
2.中等状态型:有些慢性病,但生活基本能自理;
3.身体虚弱型:有严重疾病或需要他人照顾。
医生能给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既不会“用力过猛”导致低血糖,也不会“力度不足”让血糖失控。
三、量身定制的控糖目标
根据上述分类,医生给张阿姨制订了控糖目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7.5%(体检时是8.2%);空腹血糖5.0~7.2 mmol/L。
医生提醒
很多老人觉得血糖越低越好,其实这是个误区。老年人不宜追求年轻人的标准(一般为HbA1c<6.5%),安全更重要!
四、选药就像“搭配营养餐”
医生经过评估,为张阿姨开具了:二甲双胍(基础用药)每天2次,餐后服用;司美格鲁肽(GLP-1受体激动剂)每周1针,控糖兼减重。
特别叮嘱
降糖药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不可自行用药;记录用药时间;备好糖果或小瓶果汁,预防低血糖。
五、患者的全面健康管理
1.营养升级
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1~1.2 g蛋白质,一个体重60 kg的老人每天需要60~72 g蛋白质。
女儿帮张阿姨计算蛋白质摄入:早餐1个鸡蛋+1杯牛奶(15 g),午餐手掌大的清蒸鱼(20 g),晚餐豆腐+瘦肉(25 g)→ 总计60 g,达标。
2.运动处方
早晨太极拳(平衡训练)+晚饭后快走30 min(有氧)。
3.定期复查
每3~6个月复查1次HbA1c,每年做1次全面体检。
复查时张阿姨的HbA1c降至7.1%,体重减轻3 kg。她开心地说:“原来不打胰岛素也能控好糖!”医生递给她一份《个性化控糖手册》,说道:“记住,适合别人的方案不一定适合您,血糖不是越低越好,安全比严格控糖更重要!”
希望每位老年糖尿病患者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血糖管理方式,享受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生活小贴士
1.老年糖友用药前务必就诊专科进行健康评估,具体治疗方案请遵循医生指导;
2.出现低血糖症状(心慌/手抖)时,要立即进食。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干部特诊二科主治医师 郑圆圆/文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干部特诊二科副主任医师 许桂平/审
来源: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编辑:林燕英、陈沂
一审:陈素玲
二审:黄新珠
三审:宁永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