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产业驱动因素
①Na资源禀赋突出
锂电池作为车用动力与储能系统的核心,正面临资源稀缺与分布不均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钠离子电池凭借其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工作机制,以及钠资源储量丰富、成本低廉等优势,成为极具潜力的替代技术路径。
对我国而言,发展钠电池不仅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更是撬动储能、低速电动汽车、两轮电动车等广阔市场的商业机遇。
![]()
②钠离子电池性能优势明显
目前,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已经突破175Wh/kg,主流钠电池能量密度达100-150Wh/kg,虽然与锂离子电池仍有差距,但已能满足储能、低速交通等场景需求。
另一方面,锂电池在低温下电量损耗明显,而钠离子电池在-30℃时仍能保留90%的电量,在-40℃到80℃内皆可正常工作,高低温性能优越。
此外,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热稳定性更高、电池内阻更大,可减少起火事故的发生概率,更具安全性。
![]()
③国内商业化布局加速
近日,宁德时代与容百科技签署长期合作协议,承诺每年采购比例不低于总采购量的60%,同时容百科技表示如果当年采购量达到50万吨及以上,将通过降本给予更优惠的价格。
再加上宁德时代钠电池通过新国标认证,进一步验证了钠电技术成熟度,为全产业链规模化应用树立标杆。
虽然钠离子电池现在正处于产业化初期,但据预测,钠离子电池产业规模将从2025年开始快速增长,2030年全球钠离子电池需求量将达373GWh,渗透率将达8.5%。
![]()
02产业全景图
![]()
03上游产业链
钠离子电池主要结构与锂离子电池总体一致,包含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和集流体。
![]()
03-1正极材料
正极材料是当前成本占比最高的材料类别,根据成分,主流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可分为层状氧化物体系、聚阴离子体系和普鲁士蓝化合物体系。
三种技术路线各有优劣:
例如层状氧化物体系能量密度高、工艺成熟,但其循环寿命与空气稳定性较差;
聚阴离子体系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却存在着能量密度偏低、导电性不足的问题。
技术路线的选择高度依赖于具体应用场景的考量。
![]()
03-2负极材料
接下来具体说一下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碳材料、合金材料、金属氧化物等。
![]()
其中碳材料因结构多样、成本低廉且环境友好,成为钠离子电池负极的首选。
进一步来看,碳材料主要分为石墨、硬碳和软碳三种工艺路线。
而硬碳相较于其他负极材料,更具储钠比容量高、导电性强的核心优势,成为最主流的负极材料。
但需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硬碳负极材料仍比较依赖进口,尚未完全实现国产化替代,这也是负极材料主要的成本来源之一。
未来随着负极材料国产化进程的推进,钠离子电池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
03-3电解液和隔膜
电解液和隔膜的性能也直接影响电池安全性与循环寿命。
其中电解液由钠盐(如热稳定性优良的NaPF₆)、碳酸酯类溶剂及功能性添加剂组成,核心作用是传输钠离子。
而隔膜主要包括聚合物隔膜和无机固体电解质隔膜,位于电池正负极之间,核心作用是隔离正负极、防止短路,同时保障钠离子顺利通过。
当前,两者技术路线均与锂电池高度兼容,为钠电池快速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03-4集流体
集流体是钠离子电池承载电极活性物质、高效汇集电流的关键材料,兼具导电、承载、传热和防腐蚀作用。
与锂电池正极铝箔、负极铜箔不同,由于钠与铝在低电位不发生合金化反应,钠电池实现正负极全由铝箔替代。
铜箔成本为铝箔的3-4倍,这一替代使钠电池集流体成本优势显著。
整体来看,钠离子电池原材料成本相对锂离子电池成本将降低30%-40%,并且随着产业化的展开,电解液、硬碳、普鲁士蓝等原材料供应一致性和稳定性有望提高,成本效应将逐步凸显。
![]()
03-5相关标的
①容百科技:被宁德时代列为钠电正极粉料第一供应商,并签署了长期采购协议,全面布局层状氧化物和聚阴离子技术路线。
②振华新材:专注于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③同兴科技:已推出三款钠电正极材料,并向蜂巢能源、国轩高科等企业送样。
④方大炭素:在电池材料领域的前沿布局已取得显著进展,钠电硬碳负极及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等关键核心材料,在实验室阶段均已实现技术突破。
⑤永太科技:钠电电解液已通过宁德时代测试,可复用现有产线切换生产,匹配其第二代钠电池。
⑥天赐材料:布局钠电池专用电解液,其六氟磷酸钠技术成熟。
04中游产业链
04-1制造原理
钠离子电池制造原理与锂离子电池相似。
这两种电池同属于“摇椅式”电池,即利用Na+在正负极间的往返迁移进行充放电。
充电时,Na+从正极脱出,经电解液穿过隔膜嵌入负极,使正极处于高电势的贫钠态,负极处于低电势的富钠态,放电过程则与之相反。
04-2生产设备
从生产设备端看,制浆、涂覆、装配、注液、化成等为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生产共有的环节,钠离子电池可直接沿用大部分现有设备,从而减少设备投资并缩短产能建设周期。
![]()
04-3产品形态
此外,与锂电池类似,钠电池根据封装方式也可以分为方形硬壳电池、圆柱形电池和软包电池等。
方形硬壳电池空间利用率高,适合大型储能场景。
圆柱电池标准化程度高,成本低,适合电动两轮车、低速电动车及小型储能场景。
软包电池则凭借轻量化和高安全性,在柔性电子设备等场景潜力巨大。
04-4相关标的
①宁德时代:推出“纳新”电池并通过新国标认证,能量密度达175Wh/kg,预计2026年大规模应用,技术与量产优势显著。
②比亚迪:已打通钠电生产工艺,并推出了采用钠离子电池的储能系统产品,已在淮海布局年产30GWh生产基地。
③鹏辉能源:已建成钠离子电池生产线,产品聚焦于储能与低速电动车领域,同时布局聚阴离子和层状氧化物两条技术路线。
④维科技术:已推出适用于不同场景的钠离子电池产品,并建成了GWh级别的生产线。
05下游产业链
05-1储能系统
2024年5月,我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广西伏林钠离子储能电站建成投运,其二期工程也于2025年10月投运。
2024年6月,全球最大的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大唐湖北钠离子新型储能电站一期工程建成投运。
这些标杆项目的成功,标志着钠离子电池从研发示范阶段正式迈入规模化商业应用的新时代,对推动能源转型和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05-2低速交通
钠离子电池在成本敏感的低速交通工具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
其中电动两轮车是最成熟的赛道,雅迪、爱玛、台铃、新日等头部企业已陆续推出钠电池车型。
与此同时,电动三轮车、短途通勤四轮车等场景也逐步启动对钠电池的适配,江淮、奇瑞等车企亦已发布相关车型,推动钠电池从两轮向低速四轮领域延伸。
未来随着技术持续进步与产业规模化推进,钠电池成本将进一步下行,不仅有望全面替代传统铅酸电池,还将在经济型交通工具市场逐步抢占部分锂电池份额,成为交通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
05-3便携式电子设备
钠离子电池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应用已从技术验证迈入小规模示范与量产初期。
凭借低成本、优异低温性能及软包形态的轻薄灵活性,钠离子电池可适配小型充电宝、智能穿戴设备、露营迷你电源、偏远地区简易通信终端及入门级蓝牙耳机、智能手环等产品。
其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市场的竞争力持续增强,也有望逐步替代部分锂离子电池的部分市场份额。
06发展趋势
总体来说,钠离子电池凭借其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核心优势,正成为储能、特定动力领域、便携式电子设备等应用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
尽管当前钠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仍需持续优化,但其性能已能够满足特定场景的商业化需求。随着材料体系不断改进和产业链逐步成熟,钠电池将与锂电池形成有效互补,共同构建多元化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
本文引用参考图片和文献:东吴证券、山西证券、长城证券、浙商证券、粤开证券、Wind、同花顺、行行查、萝卜投研数据网站、各公司公开资料,不代表本人立场,不构成投资建议。
#钠离子电池、#储能、#新能源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