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评判一所高等院校的优劣早已超越了单一的教学实力指标。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质量已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标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每年超过20%的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工作,"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报名人数持续位居福建省高校前列,更荣获教育部"全国就业工作50强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
这所百年学府不仅延续着扎实的就业传统,更凭借创新举措屡创佳绩,近期其数字产业学院作为最年轻的二级学院,首批 1000 多名毕业生中近七成已落实去向,70 多人成功入职移动、联通、新华集团等国企,用实打实的就业成果,成为众多学子择校时的安心之选。
![]()
亮眼的就业表现背后,是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对产教融合的深度探索与坚定践行。数字产业学院院长徐宁的话道出了核心秘诀:“得益于校企联合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和‘以企访企’的新探索,依托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学生才能走进优质单位。” 学院自成立起就实施校企双主体办学,头两年采用引企入校的 “校中厂” 模式,第三年推行引校入园的 “厂中校” 模式,让产教深度融合贯穿培养全过程。
这种模式的优势十分鲜明:专业设置完全对接企业需求,培养方式参照企业员工培训标准开展岗位化项目课程训练,学生在参与真实项目中提升技术技能与就业适应力,而企业主导的 “访企拓岗” 更让产业链对接更顺畅,岗位质量与数量同步提升。
![]()
扎实的就业根基,更源于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需求的精准契合。面对福建省 “6+4+5” 产业新体系建设需求,学校主动加大专业调整力度,新增 9 个社会急需的特色专业,停招 4 个需求小、就业率低的专业,同时推动传统专业升级。智能制造学院院长王翠凤介绍,自 2017 年起学校逐步布局汽车智能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等 6 个新专业,撤销传统数控技术专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 “智改数转” 升级。在培养机制上,构建 “德技共修、校企共育、师生共进” 的工作室育人体系,通过校级办学理事会、学院产学研指导委员会等四级保障系统,避免教学与产业、专业与岗位脱节。
![]()
在就业服务的精准化与多元化上,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更是下足了功夫。自主开发的 “智慧就业管理服务平台” 经过近 10 年打磨,入驻企业 17872 家,能实现岗位精准推送、智能 “简历门诊”“AI 模拟面试” 等功能,与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互联互通,超 7 成学生通过校园渠道实现就业。
从精准对接产业的专业设置,到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再到全程护航的就业服务,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用一套 “就业赋能组合拳”,让 “好就业、就好业” 成为学校的鲜明标签。对于看重就业质量、希望掌握实用技能的学子而言,这所兼具百年底蕴与时代活力的院校,不仅能提供扎实的专业本领,更能搭建起通往职场的通畅桥梁,让每一份求学付出都能收获沉甸甸的就业回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