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不糖
11月19日,杭州西湖景区宣布,灵隐飞来峰景区(含灵隐寺)自12月1日起实行免票。原本45元的飞来峰门票加30元的灵隐寺门票,合计75元,现在全免。但条件是,你必须提前至少一天在支付宝小程序"杭州灵隐飞来峰"上实名预约,每日限额3.5万到6.5万人,约满即止。
我觉得,要是互联网巨头能够随意干涉操作宗教场所运营,那说明他们比佛祖更厉害呀,为啥不直接拜马云得了?
/壹/
佛祖可能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来拜,但支付宝小程序一清二楚。
为了烧香拜佛,你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打开手机,搜索"杭州灵隐飞来峰"小程序,填写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选择预约日期(至少提前一天,当日预约不支持),确认个人信息授权协议,提交申请,等待系统审核通过,收到预约成功的推送通知,截图保存二维码,在入园当日出示核销。这就是现代化。
古代的香客可以随时进庙,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和三炷香就行。现代的信众要先过算法审核。你的地理位置、消费习惯、社交关系、信仰偏好,全部在这个预约动作中留下痕迹。支付宝知道你住在哪个区,什么时候有空闲,愿意为宗教活动提前规划多久,是否有过类似的寺庙预约记录,你的朋友圈里有多少人也在拜佛。
这些数据的价值,远远超过那45块钱的门票收入。
当一个中年妇女为了给孩子求学业,坐在家里研究预约策略。她需要像抢演唱会门票一样计算概率:提前几天约成功率最高?工作日请假去会不会更容易约上?要不要注册多个账号增加中签机会?
而在小程序的后台,数据看板上正实时更新着用户年龄分布、祈愿类型统计、地域来源占比、复购率分析。这已经不是一座寺庙在管理香客流量,这是一个互联网产品在做用户运营。
我不相信这是为了"文物保护"。我只看到一个古老的宗教场所在向互联网公司交出运营权,用信徒的虔诚喂养算法的精准度。
/贰/
官方的说法里有一句话特别温情:"已购买2025年杭州公园年卡或杭州寺院年票的市民,在2025年12月31日前仍可凭年卡直接入园,无需预约。"翻译一下就是:
韭菜已经割完了,让他们多享受两个月吧。
那些花了钱办年卡的人,现在处境极其尴尬。12月31日之前,他们还能体验到"不用预约直接进"的特权感,仿佛自己比普通游客高级一点。但明年1月1日零点一过,这张年卡的唯一作用就是"免30元灵隐寺门票"。问题是,你连45元的飞来峰景区都进不去,还谈什么灵隐寺?年卡用户会突然发现,自己和那些从未花过钱的游客站在了同一条预约队伍里,唯一的区别是,他们的钱已经交过了,但权益被稀释了。
这是一套非常温柔的刀法。12月31日的缓冲期设计得恰到好处,让存量用户感觉"还有点优待",不至于立刻暴怒。等到明年预约制全面铺开,年卡用户想投诉的时候,会发现投诉无门,因为"免票政策"听起来是一件好事,你怎么好意思抱怨一个惠民政策?
我见过很多割韭菜的手法,但把宗教场所的年卡用户玩成"限时特权会员"的,这是头一次。这就像你在健身房办了年卡,第二年健身房突然宣布"现在健身免费了,但每次来要提前预约,每天只开放50个名额"。你的年卡没到期,但你的权益已经被一个看起来很美好的"免费政策"彻底架空。
我猜明年3月,他们会推出"预约优先权VIP卡",售价可能是原来年卡的三倍,功能是"可以提前三天预约"或者"每月享有5次免预约特权"。到那时候,今年办年卡的人会意识到,自己不是被割了一次韭菜,而是被养在地里,等着第二茬收割。
一个老年人站在灵隐飞来峰的入口,拿着去年花300块办的年卡,被工作人员拦下:"大爷,您得先在手机上预约。"老人掏出年卡:"我有卡。"工作人员:"有卡也要预约,这是新规定。"老人打开手机,工作人员帮他找到小程序,输入身份证号,页面显示:"今日名额已满,请预约其他日期。"老人问:"那我明天来呢?"工作人员:"明天的也满了,您看看下周吧。"
老人收起手机,转身离开,年卡揣在兜里,像一张过期的购物券。
/叁/
免票政策的真实目的,是切断门票这条被严格监管的现金流,转而全力经营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自愿捐赠"。
释永信被调查之后,各大寺庙学到了一个宝贵教训:明面上的收入越透明,越容易出事。
门票收入的问题在于,它太清晰了。每一张票都有编号,每一笔收入都能追踪,审计的时候躲不掉,举报的时候查得到。更致命的是,门票收入要按规定上缴一部分给景区管理方,寺庙拿到手的只是分成。这种"被分账、被监管、被审计"的三重束缚,让寺庙的财务自由度大打折扣。
但"自愿捐赠"就不一样了。香火钱扔进功德箱,开光费递给师父,求签问卦的红包塞进袖子,这些都是现金交易,没有小票,没有记录,无法被大数据追踪。一个游客可能在门票上省了45元,但在功德箱前扔下200,在开光台旁请一尊佛像花掉2000,在求签处算一卦付出5000。
这些钱流向哪里?谁也说不清。
我不觉得寺庙突然变慈善了。我只看到一套更聪明的收入结构设计:把那些"可被监管"的收入主动归零,把利润转移到那些"不可被监管"的灰色地带。表面上,灵隐寺的门票收入从明年开始会变成零,财报上非常好看。实际上,那些免费进来的游客,会在寺庙内部遇到更密集的"随喜功德"场景。
免票后的灵隐寺会是什么样子?游客蜂拥而入,不用付45元门票,心情愉悦。走进大殿,看见巨大的功德箱,上面写着"随喜功德,多少随意"。旁边有工作人员低声提醒:"师父说了,捐款100以上可以留名,功德簿上会记录。"你掏出手机扫码,最低金额是100元。再往前走,看见开光台,一炷"高香"标价300元,旁边的普通香免费,但高香的烟雾明显更浓更直,仿佛更容易被佛祖看见。你买了高香,又请了一尊开光佛像,2000元。最后在出口处看见求签问卦的摊位,算一卦500元起步。你算了一卦,师父说你今年运势不错,但需要"化解小人",再花800元买一道符。走出灵隐寺的时候,你回想起来,今天没花门票钱,但总共花了3600元。
我敢打赌,免票实施半年后,灵隐寺的"捐赠收入"会比去年的门票收入高出至少30%,而且这笔收入的绝大部分不会出现在任何公开财报里。
/肆/
这一切发生在杭州,暴露的是阿里财团吞食社会机构运营版图的野心。
这一切发生在杭州,阿里的大本营,支付宝的地盘,从外卖、打车、购物、挂号到现在的寺庙预约,阿里财团正在把所有社会行为都纳入自己的数据帝国。
杭州的互联网氛围就像一个巨大的实验室,阿里是穿白大褂的研究员,所有居民都是小白鼠,现在连寺庙都变成了实验舱。灵隐寺的免票政策,只是这场社会机构数据化改造的一个缩影。
在更高的文明视角看,宗教本应是最后的精神庇护所,是那种你随时可以推门进去,在佛像前坐一会儿,不需要解释、不需要预约、不需要被记录的地方。但在这里,宗教已经被彻底驯化成了"文旅经济"的一个优化模块。
它的价值不再是提供超越性的慰藉,只是在于能产生多少流量、沉淀多少数据、创造多少"随喜功德"的变现场景。
当一个城市的寺庙都要通过互联网公司的小程序才能进入,这个城市的公共空间还剩下什么?从菜市场到医院,从学校到寺庙,阿里财团正在用"数字化"的名义,把整个城市的运营权逐一吞下。
你以为你在享受便利,实际上你在交出自由。你以为你在白嫖免费门票,实际上你在用自己的数据、行踪、信仰偏好,喂养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跟你的佛祖说拜拜,跟你的隐私说bye bye。
(完)
![]()
写点不一样的,感谢您的点赞,关注和推荐。
来自黑糖文字局家族,关心你的钱包和认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