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北京国际天然提取物及医药原料展览会将于9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作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展会之一,本届展览会预计将吸引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家参展企业,展示天然提取物、医药原料、功能性食品配料等领域的最新技术与产品,为行业搭建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
![]()
从植物中提取稀土元素:绿色革命开启新途
重大科学研究突破
近日,一则重磅消息震惊科学界: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团队,在一种常见的蕨类植物中,意外发现了天然形成的含稀土元素矿物。中国科学家在一种常见的蕨类植物中发现了天然形成的含稀土元素矿物,这标志着世界首次在活体植物中发现纳米级独居石,开创了从植物中提取功能性稀土元素材料的新途径。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标志着世界首次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更为高效提取高价值稀土元素提供了全新的“绿色循环”途径。
据研究人员介绍,他们在活体植物中成功发现了纳米级的独居石,这一成果“为直接从植物中提取功能性稀土元素材料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他们还强调,“据我们所掌握的知识,这尚属首次报道稀土元素在超富集植物中结晶成矿物相的案例。”
![]()
▍ 在蕨类植物中发现稀土元素
该团队在本月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宣称:“我们的研究证实了植物采矿的可行性,并为此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植物基方法,以实现稀土元素的可持续开发。”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同事们共同完成。植物采矿,作为一种绿色技术,利用超富集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富集并矿化金属,同时修复受污染的土壤。
论文中,科学家们将超富集植物定义为那些能在其组织中富集重金属或类金属,且浓度远高于周围土壤的植物。他们指出,这种策略不仅减少了传统采矿的需求,还降低了相关的环境和地缘政治风险。
▍ 重要意义与应用
独居石,一种富含稀土元素的磷酸盐矿物,因其高熔点、优异的光学发射率以及出色的耐腐蚀和抗辐射性能而备受关注。该发现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植物基方法实现稀土元素的可持续开发,既减少了传统采矿的需求,又降低了环境和地缘政治风险,同时为化学中的自组织非平衡过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范例。研究团队发现,在常温常压下,植物能矿化出纯净且无放射性的独居石,这为稀土元素的提取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采集了来自南方城市广州稀土矿床的乌毛蕨植物样本及其周围土壤。经过详细分析,他们发现稀土元素在乌毛蕨中主要富集于羽片,其次是根系和叶柄。论文进一步指出,在自然环境下,这些稀土元素会在植物细胞外组织中形成结晶,从而有效地阻止非营养元素进入细胞,发挥解毒作用。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植物在矿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还为化学中的自组织非平衡过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范例。科学家们形容这种植物中的化学过程为“化学花园”,其形成是由水环境中高浓度的金属盐(如稀土元素和磷酸盐)所驱动的。
这种新的发现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找矿逻辑。过去,人们需要使用钻机等设备进行深层次的找矿工作,而现在,科学家们可以直接从植物中回收高价值的稀土元素,同时还能修复受污染的土壤,恢复稀土尾矿的生态平衡。这一突破性的发现为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