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一条深夜帖,把两国关系再一次推到紧绷的弦上。
![]()
时间线很清楚。11月7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答询时说了重话:台湾地区一旦发生武力冲突并波及日本,日本政府可以认定为“存亡危机事态”,进而行使集体自卫权。她上台后多次表达“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次把话带进国会,立场基本落在纸面。
第二天深夜,又有一个画面冲上热搜: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在社交平台用日文发帖,配了高市早苗的照片。内容属于措辞极端的比喻性表达,被日媒和政界直接解读为针对首相的人身威胁。帖子很快被本人删除,但截图已满屏扩散,舆论瞬间升温,日本媒体、政客开始把这事放大到外交层面。
从这一刻起,话题不再只是“表态”,开始变成“安全”。
风向很快从线上飘到线下,力度明显加码。
11月9日开始,薛剑的账号被大量日本网友围攻,评论里夹杂着辱骂、威胁,甚至有人贴出大阪总领馆外景和位置标注。还有极右账号放出刀具图片,打出某右翼团体的名号,号召行动,这类信息在日本网络上扩散速度很快。
一天之后,威胁不再停留在屏幕上。总领馆收到上百封死亡威胁邮件,附件里有用图像软件处理过的断头照,直指外交官个人,要求“拿下首级”的极端字样频繁出现。总领馆门外出现抗议人群,拉横幅、喊口号、丢杂物。警察设了警戒线,但阻隔力度有限,抗议者仍能靠近。东京大使馆也收到威胁快递,里面放着刀的模型,署名指向薛剑。极右网站甚至专门设了板块,收集外交官个人信息,号召“爱国行动”,浏览量在短时间内飙升到十万级。
这不是夸张描述,总领馆邮箱被刷屏、电话骚扰不断、门外可疑车辆反复绕行、墙面出现极端标语,这些细节被馆方内部通报记录。11月11日至12日,大阪总领馆的垃圾箱里出现了染红的塑料刀,旁边放着打印的头像,脖子位置画了红线。东京那边也有无声威胁电话,监控拍到有人夜里翻墙丢纸条。右翼音箱车在使馆区来回转圈,高分贝循环播放驱逐口号,周边居民和使馆人员都被噪音困扰。
![]()
两边的官方回应,都在媒体上留下了清晰的痕迹。
中国驻日使领馆内部通知:所有人员非必要不外出,出门必须两人以上,提前报备路线;安保升级到24小时双岗;采购由日本雇员代跑,面对面会议改为线上。这是常见的安全管理举措,不是应急演练,是对现实风险的直面。
11月14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确认日本出现针对中国外交官的极端和威胁性言论,使领馆要求工作人员尽量避免外出,确保人身安全。中方已要求日方调查并采取措施遏止。同一天,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网站和外交部领事服务网同步发布提醒:建议中国公民暂缓赴日,已在日本的提高防范和注意治安。提醒里点到一个现实感很强的信息:今年在日本针对中国公民的案件有多起,仍有未破案情况,安全环境显著恶化。
日本政府的动作更偏向舆论姿态。公开表达对薛剑的相关表述“极其不妥”,要求删除并避免再次发布。警察在大阪总领馆附近加了岗,但右翼车辆仍可绕行,抗议活动没有彻底劝离。11月10日,自民党外交部会和外交调查会通过决议,要求政府宣布薛剑“不受欢迎”,限期离境,将其表述定性为对日本国家和首相的侮辱。11月14日,大阪市议会通过决议,要求薛剑为“斩首言论”道歉。至于是否启动“不受欢迎”程序,暂无相关信息。对网络与线下威胁者的具体处置,日方没有公开通报,警方的态度更多停留在现场站岗。
这一切,落在现实里,就是中日关系又一次降温。两边都没有要快速降火的迹象,更像是在各自国内舆论场里固定立场。
我想把话说得更直一点:这不只是网络骂战,它已经指向人身安全。
![]()
外交场合的强硬表态,媒体见多了。把政治观点升级为针对个人的恐吓,这就越界了。无论立场在哪边,威胁外交人员的安全,都踩着国际交往的红线。公共安全不能被政治立场绑架,这条线谁碰,都应被法律拉回去。
这件事里还藏着一个双重标准的尴尬。一边把对方的极端表述解读为“死亡威胁”,一边又出现真实的死亡威胁邮件、刀具模型、线下围堵。舆论归舆论,法律归法律,动员恫吓、发出具体威胁,完全不是“表达观点”的范畴。日本的平台治理和治安管理,在这波事件里是被放上台面审视的。中方要求调查与遏止,这是一份很直的施压;日方要给出怎样的执法动作,才算“真正有用”,这也是摆在桌上的现实考题。
这波震荡,不是抽象的国际关系变冷,它会落到民众身上。
旅游市场方面,涉日提醒挂在官网,很多人会暂停购票、调整行程;在日务工、留学的人,心态会更紧绷,夜间出行、居住安全、社交环境都会受到影响。外交系统内部,行程报备、双岗值守、线上替代,都是为了把风险降到最低。城市层面,音箱车绕行使馆区,对周边社区也是不小的扰动,这不是“新闻里的一行字”,是居民实实在在的噪音和焦虑。
中日关系本来就有很多待解的课题,经贸、文化、区域安全、媒体叙事都在牵引。这次再添一笔,更需要两边拿出信息透明和务实处置。谁家都不希望在自家土地上,出现针对外交人员的极端骚扰,这显然是日本警方和政府需要正面回应的部分。
把视角拉回到起点,焦点还是台海议题的敏感度。
![]()
高市早苗的说法,把日本的安全认定和集体自卫权放在同一个句子里,用词分量很重。中方的反对声音,也不是第一次发出。涉台表述一旦进入执政层的正式场合,传导到舆论场里,冲突感更强。媒体是扩音器,也是放大镜。说话的人需要对自己的措辞负责,回应的人也要在法律边界内行动。强硬,不是失控;表态,不是恫吓。
很多读者问我:那这事现在推进到哪一步了
按公开信息看,中方安保升级与人员外出限制,已经执行。涉日提醒已发布。日方对威胁者的具体处置,暂无相关信息。是否宣布“不受欢迎”、是否限期离境,暂无相关信息。网络攻击是否被平台下架、是否有账号被关闭,暂无相关信息。短期缓和的迹象,没有看到。总领馆邮箱每天几百封威胁、网络攻击未停,这些来自馆方的情况说明也还在延续。
这不是谁赢谁输的问题,这是把一个敏感议题往极端化的方向推。越激烈的表达,越需要法律和制度来兜底。尊重外交人员安全,是最低的底线。
我给出几句真心话,算是倡议也算是提醒。
![]()
有读者可能还会问:那句“极端比喻性表述”到底怎么处理
这类表达已经被中方删帖;日方要求防止再发。是否道歉、是否作进一步说明,目前暂无相关信息。大阪市议会的公开决议到了“要求道歉”的层面,动作已经摆上台。但有没有后续对接,还需要看两边的沟通。
这件事不只是一句词的对错。真正让人担心的,是跨越话语的现实威胁。法律要接住,治理要跟上。
我把态度摆在这:维护外交人员安全,是不容挑战的底线;涉台议题的高度敏感,是两边都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极端化的网络与线下行为,该被法律按下暂停键。这不是情绪喊话,是对每一个可能被卷入的人负责任。
你怎么看这件事?在日本的朋友,这几天周边有没有变化?旅行计划有没有调整?评论区聊聊,你的感受与判断,可能就是这件事最真实的温度。我们一起看,也一起见证两边是否能拿出真正有效的替代方案,把安全与理性放回到公共空间的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