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长班”的现场,看起来更像一场特殊的“村T”盛会:
侗族的亮布盛装、彝族的刺绣服饰、苗族的银饰盛装……全国28个省市区的106位村长,身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他们还带着家乡的特产、对乡村发展的困惑,在第五届新希望乡村振兴“村长班”开启为期7天的“充电”之旅。
从特产展销到经验交流,从村企对接到政策解读,这些乡村带头人们聚在一起,不仅需要一次知识的传授,更关注资源的对接、经验的学习。
在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看来,连续5年给村长们开班,源自“要持续为乡村赋能,让更多农民富起来,让更多乡村美起来”。
![]()
村企“面对面”座谈会。
家乡特产进课堂:带着“宝贝”找市场
“这是我们山东临沂的煎饼,纯手工制作,麦香十足!”在11月2日的开班第一天的“村晚”联欢会上,来自山东临沂的村长拿出家乡的特产给大家分享。
课堂瞬间变成了“乡村好物展销会”:刺梨汁,笋干、牛肉酱……这些带着各地特色的农产品,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村长们大饱口福,更成为乡村产业的“活名片”。
大家尝了煎饼被种草后,纷纷找这位村长下单。来自临沂的村长难掩兴奋,他告诉记者,为了带动家乡产品销售,自己早已“出道”当“主播”在直播间带货。而这次带着煎饼来上课,也是为了给家乡好物寻找更广阔的合作平台。
在这场特殊的“展销会”上,北大硕士返乡创业者、四川凉山嘎古村集体经济带头人卢亚带来的彝绣潮玩格外引人注目。
“我来自四川省凉山州岳西县嘎古村,我们村坐落在老成昆铁路线上,因拥有376名绣娘,被誉为‘成昆铁路宜秀第一村’。”卢亚介绍,这个国家3A级景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正以彝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卢亚曾在北京从事过一段时间的文旅咨询和景区运营工作,2018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出台后,她毅然返乡。“我们村的彝绣技艺独具特色,但多局限于节日服饰,难以日常化、市场化。”为此,她打造了宜秀文创品牌,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确立了“非遗潮玩”的定位,主打年轻女性喜爱的情绪价值单品。经过多年探索,他们选定贴布绣为主要技法,建立了标准化训练体系和差异化工艺流程,实现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全产业链闭环。目前,全镇约有1000名绣娘,按平均每天绣10个、年工作200天计算,理论年产量可达200万个,绣娘日均收入能稳定在100-150元,真正实现了“居家增收、陪伴孩子”的双重需求。
“我们即将推出经典款与盲盒款两大系列。”卢亚介绍,经典款聚焦5个核心造型,盲盒款则收录纹样、颜色各异的孤品,既满足线下选购的体验感,又适配线上销售的便捷性。卢亚告诉记者,现在正在探索一种模式:以文创为体,文旅、文娱为两翼,让村民即便在文旅淡季也能靠卖产品获利。近期,他们不仅在招募主理人孵化新业态,还在筹备11月20日的彝族年活动,通过篝火晚会、杀年猪等特色活动迎接返乡同胞与游客。
来自辽宁锦州的一位村长则带来了另一个“爆款”项目——锦州烧烤。“我们村是中国最北的渔村,拥有丰富的海鲜资源,锦州烧烤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希望通过村长班,将锦州烧烤与各地农产品结合,实现技术输出与产业联动,同时借助海洋牧场、社区团购等模式,让海鲜产品走出锦州,走向全国。
![]()
村长穿着民族服饰参加“村T”。
政策解读课程:帮助村长了解新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村长班还精心安排了一系列政策解读课程,帮助村长们把握发展大势,明晰前进方向。
课程涵盖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十五五”规划相关部署、三农政策与法律解读、党的建设与政策引领等重要内容,邀请了农业农村部、中央党校、清华大学等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授课。专家们深入解读了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最新政策导向,分析了农业农村发展的趋势和机遇,让村长们对乡村振兴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针对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等村长们关心的重点领域,课程还专门安排了文旅产业发展专题解读,分析了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享了如何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旅产品、提升运营管理水平等实操经验。专家们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而是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找准特色定位,形成差异化优势,同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为了让村长们开阔视野,村长班还组织了实地考察教学,带领学员参观京东、小米等互联网、先进制造领域头部企业,感受数字化、AI等新技术为国家发展、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变化。青海省称多县尕朵乡卡吉村党支部书记措多表示,要把京东的供应链思维用到村里的农产品销售上,把小米的创新精神融入村里的特色产业培育中,努力让培训成果转化为村民口袋里的实实在在收益。
“培训中所学的内容,从乡村治理的巧方法,到产业增收的新路径,再到数字化赋能乡村的实操技巧,每一堂课都干货满满。这些知识不是书本上的空谈,而是能直接用到村里发展中的‘金钥匙’。”措多说。
![]()
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回答学员问题。
答疑传经验:企业家支招解乡村发展难题
“刘总您好,我们村的牦牛品质绝佳,但销路一直是难题,整个青海省牦牛养殖存栏大概600多万头,我们该如何把好产品卖出去?”在村长班现场,来自青海省玉树县的村书记向刘永好提问。
这是村长班开学第一课上的热闹场景。刘永好亲自授课,他没有长篇大论的讲课,而是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村长们提问。“乡村振兴要靠‘软硬’两手抓,‘硬’是投入,‘软’是理念和能力,村长班就是帮大家提升‘软实力’。”刘永好的话刚说完,台下的提问就一个接着一个。
安徽芜湖的村长谢富全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经验:“我通过‘村企合作+农业经理人’模式,让自己村的集体收入达到600万,还服务了四五个村。但现在面临农产品同质化问题,该如何脱颖而出?”刘永好给出三点建议:“一是用科技武装农业,引进特色品种;二是通过电商和组织体系做好市场营销;三是借鉴其他村长的成功经验,走出差异化道路。”
卢亚的提问则聚焦非遗乡创的长期发展:“我们想做非遗乡创版的“泡泡玛特”,但担心受短期流量影响,如何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刘永好赞赏她的创新思路:“北大硕士返乡带动上千绣娘,非常了不起。非遗乡创要扎根文化本真,建立品牌和版权护城河,同时加强与各类平台的联动,我们川商总会也可以为你提供展示和推广的渠道。”
察时局观察到,这场问答交流,没有空洞的理论,全是实打实的经验分享和问题拆解。
第五届村长班的创新项目,在北京市工商联的建议与支持下筹备而成,还邀请了有共性需求的村落代表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聚焦实际问题,探讨合作可能。
“我们村地处偏远,千亩梯田已经复耕,还建了星空露营基地和观景台,但最紧缺专业运营团队,希望能引入团队对民宿、观景台等项目进行量身定制运营。”在“村企面对面”座谈会上,浙江丽水市东川镇凤凰寨村的陈书记开门见山,抛出核心诉求。
针对凤凰寨村的诉求,新希望味业有限公司总裁王铁军建议:“可以优先聚焦特色食材与文旅的结合,比如将本地有机大米、田螺等农产品融入文旅场景,形成差异化优势。”江龙亮则提出构建产品闭环场景:“要突出稀缺性,打造勘旅康养项目,吸引数字游民或长期度假人群,破解交通偏远的短板;同时要以产业为支撑,避免单纯做文旅‘赚吆喝’。”靳争补充道:“可以结合农耕文化、夯土房建筑打造特色IP,开发亲子研学、农业体验等长线产品。”
贵州安顺市平坝区林家村的蒋宇天书记则面临着另一重困境:“我们村投入1.6亿元打造了生态农业观光园,但效益不佳,‘平坝大米’历史悠久却未形成品牌,文旅项目也因文化挖掘不足,游客‘来了就走’。”
对此,王铁军建议:“优质食材是核心竞争力,平坝大米若品质过硬,可联合开发预制菜等产品,品牌可重新立足地域特色打造。”江龙亮则强调要挖掘产品功能属性:“比如开发富硒米、低升糖米,提升附加值,同时通过机制创新激活闲置资源。”
辽宁锦州天桥街道渔村的周书记希望激活200多亩闲置宅基地:“我们想将锦州烧烤技术、海鲜资源与各地农产品结合,实现技术输出与产业联动。”企业家们建议从标准化入手,推动锦州烧烤与政府、院校合作,形成可复制的模式,同时联动周边景区打造旅游动线,利用电商平台解决海鲜运输和推广问题。
北京门头沟村的陈闯书记分享了“云村”建设的经验:“我们通过打造‘云村’体系,吸引12000名云村民、32名云创客,累计带动周边3镇8村增收300多万,但目前面临老龄化严重、年轻人留不住的问题。”企业家们建议建立长效机制,借鉴企业合伙人模式,让村民、创客成为利益共同体,同时联动周边村镇形成合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座谈会上,企业家们不仅给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资源。李立斌表示可为乡村提供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推动农业设备升级;靳争提出可帮助乡村建立数字化档案,拓展本地销售渠道;江龙亮承诺免费为学员提供人工智能基层服务培训,并通过中国电视购物联盟助力农产品品牌推广;王铁军则表示可对接乡村特色食材,开发地域美食产品,提供风味解决方案。
察时局注意到,这场“零距离”对接,不仅让村长们找到了精准的合作伙伴,也让企业发现了优质的乡村资源,形成了“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良好氛围。
采写/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