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只鸭子的绒毛,才能凑够一件短款羽绒服的填充量。这个听着像玩笑的数字,在2025年的冬天里,成了扎心的现实。90%白鸭绒吨价从年初17万冲到58万,涨幅超240%,近十二年没见过的疯狂,让过冬这件事突然变得“金贵”起来。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联删!
谁能想到,羽绒涨价的源头,居然和猪肉有关。今年猪肉价格走低,连累着鸭肉行情低迷,养殖户算了算账,赚钱太难就纷纷缩减规模。数据显示,全国鸭出栏量从2019年的48.78亿只降到2023年的42.18亿只,鹅出栏量也从6.34亿只滑到5.15亿只,绒毛原料自然跟着断崖式减少。
环保要求收紧,又给供给端来了一记重拳。中小加工坊因为排污不达标被陆续淘汰,合规产能都集中在少数大企业手里。没有了分散的产能调节,市场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价格就像坐了火箭,再也稳不住了。
进口市场也没带来转机。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原毛进口量涨了35.8%,进口额却飙了73.6%,相当于买同样多的原料,要多花近一倍的钱。饲料、人工、物流成本还在一个劲涨,层层压力最后都变成了羽绒价签上的数字。
需求端的爆发,让紧张的供需关系雪上加霜。寒潮早早来袭,冷冬预期拉满,大家都想着添件厚羽绒服。4月新国标实施,“含绒量”改成“绒子含量”,企业想达标,就得买更多优质羽绒,原料需求一下子又涨了不少。
冰雪旅游火起来,也推高了高端羽绒的需求。鹅绒价格跟着疯涨,从年初905元/公斤涨到10月的1350元/公斤,吨价直奔98万,想换鹅绒避坑的消费者,最后发现只是从一个高价坑跳进另一个。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联删!
产业链上的人,几家欢喜几家愁。浙江平湖的商家忙着扩产,日出货6500件冲着2000万利润去。杭州不少厂家却愁眉不展,原料太贵,出厂价快逼近千元,消费者不买单,产量只能缩到去年的三分之一,干脆转行做便宜棉服。
普通消费者的感受最直接。去年500块能拿下的羽绒服,今年充绒量变薄了,价格却涨到600多。有网友吐槽:“现在随便一件正经鸭绒服都要上千,鹅绒款更是几千块,冬天快穿不起衣服了。”还有人说:“花大价钱买的,还不知道是不是真绒。”
高价背后,市场乱象开始冒头。直播间里159元的“鹅绒服”看着诱人,内行一算就知道是骗局——200克鹅绒原料成本就超270元,卖这个价连原料钱都不够。电商平台上,飞丝填充、少充绒的伪劣产品屡见不鲜,刺鼻异味成了这类产品的“标配”。
波司登等品牌新品订货均价涨到2000-2250元,较去年涨了14%-29%。迪卡侬却成了意外赢家,749元的羽绒内胆冲锋衣、1499元的鹅绒服,在高价市场里显得格外亲民,小红书上相关笔记超2万篇,大家用脚投票选性价比。
这场涨价潮,说到底是农业周期、产业升级和消费需求撞在一起的结果。它暴露了产业链的脆弱,养殖户看价减产,企业被动涨价,消费者被迫买单,没有一个环节能独善其身。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联删!
有人选择咬牙买高价正品,有人转向棉服、合成纤维保暖衣,还有人翻出旧羽绒服继续穿。过冬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大家想要的,不过是一件放心又不贵的保暖衣物。
这场由鸭绒引发的连锁反应,什么时候才能平息?没人能给出准确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产业链各环节找到平衡,市场回归理性,冬天的温暖才不会再被天价原料“绑架”。
#1吨鸭绒从17万涨到58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