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军人,上级给你一道死命令:在一片几乎都是平原、毫无遮拦的阵地上阻击敌军的狂轰滥炸,以便掩护主力撤退。
主力撤完,预计需要 15 天时间。
进击的敌军大概有4.7万人,配备有1300多门火炮、400辆坦克和大量飞机。
而你所在的军只有 2.4 万人,你自己手里只有一个师的兵力,枪炮一般,弹药不足,根本不是敌军的对手,你和你的兄弟们怎么才能扛15 天?
你拿什么扛?
请问你要怎么做,才能阻挡如狼似虎的敌军?
我军历史上,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的,就是蔡长元将军。
![]()
蔡长元将军的军事艺术的顶峰之作,就是用血肉铺就的铁原阻击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铁原阻击战是一场极为惨烈的防御战,在人类战争史上也实为罕见。当时我志愿军第63军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和重新部署,在铁原地区依托独创的野战工事,顽强阻击兵力、火力均占绝对优势的“联合国军”。最终付出了巨大而惨烈的牺牲,苦苦坚守了13天,最终完成了战略任务。
1951年4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刚刚结束。
志愿军主力经过长时间作战,粮弹耗尽,人员疲劳。彭总计划大部队向北转移,到“三八线”附近休整。
“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掌握了志愿军的作战特性,了解到志愿军因后勤限制,进攻通常只能持续一周,于是趁在志愿军后撤之际,集中了约4个军13个师的兵力,以坦克和摩托化步兵为先导,在空中掩护下,向志愿军发起了迅猛的“闪电式”反扑。
“联合国军”主力直指涟川、铁原方向,要一举切断志愿军主力退路。
其中的铁原,位于朝鲜中部,是交通枢纽,是志愿军后方补给线和主力部队撤退的必经之地。一旦铁原失守,志愿军主力将无路可退,后勤系统也将被彻底摧毁,整个战局有崩溃的危险。
彭总命令正在后撤的第63军立即停止撤退,迅速在铁原、涟川一线组织防御,不惜一切代价,坚守15至20天。
这意味着,第63军的2.4万人要用血肉之躯,正面抵挡住拥有强大炮兵、坦克和空中支援的“联合国军”主力的疯狂碾压。
第63军军长傅崇碧,率领第187、188、189三个师进行防御。
189师师长蔡长元分析:面对美军绝对优势的炮火和机械化部队的疯狂突进,传统的线性防御阵地无异于以卵击石。这已不再是单纯的防御,而是一场以空间换取时间的弹性消耗战。
他理解志愿军总部的决定,同意为了战略全局的稳定,局部必须做出英勇的牺牲。
面对危局,蔡长元做出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决策:将189师“化整为零”,分散成200多个小单位,抛洒在 20 公里纵深的防御阵地上,形成了满天星般的小阵地。
这些小阵地就像一个个钉子,牢牢钉在美军前进的广阔正面上,跟联合国军打起了消耗战。每一个排、每一个班的阵地,都成了一个必须让敌人付出鲜血代价才能夺取的堡垒。
这就是令蔡长元将军闻名于世的“钉子战术”,完美诠释了“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军事哲学。
他本人深切地知道,这些分散的小阵地,绝大多数注定会被敌人吞噬。但正是这种牺牲,才能拖住敌人,为后方主力构筑新防线、重整旗鼓赢得时间,也就是用空间换时间。
自1951年5月27日起,“联合国军”平均每天向63军阵地倾泻数万发炮弹和成千上万吨的航空炸弹,许多阵地被反复犁平,山头被削低了数米。
63 军的将士们常常整连、整营地牺牲在阵地上。唯独189师师长蔡长元化整为零的“钉子战术”,成功地拖延了敌军,迫使敌军逐个拔除小阵地,耗时耗力,收效甚微,因此极大地迟滞了进攻速度。
美军不得不停下快速推进的步伐,逐个去“拔除”这些钉子。他们进攻的钢铁洪流被分解、被迟滞、被消耗在无数个看似微小却坚韧无比的局部战斗中。
在具体的战术执行层面,蔡长元的战略技巧更是精妙入微,将运动战的“虚实结合”运用到了极致。
![]()
为了确保多数志愿者将士的安全,蔡长元对工事的构筑和伪装也极为讲究,大量采用反斜面阵地和隐蔽坑道,让美军的火力优势失去了大部分功效,大批炮弹白白浪费在掩体之外,根本打不到人。
![]()
前沿阵地兵力配置采用了“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的战术,将兵力分散配置在众多支撑点上,构筑了大量野战工事和坑道。
当敌军炮火轰炸时,志愿军部队隐蔽;当敌军步兵冲锋时,志愿军予以近距离开火,反复与敌军争夺每一个山头、每一处阵地。
这样既减少了在敌人首轮猛烈炮火下的伤亡,又能在适当时机发动凌厉的反冲击。
蔡长元还天才地发挥了“敌疲我打”的麻雀战战术。
他派出一个个小分队,利用夜色和复杂地形作为掩护,以接力的方式,频繁不断夜袭,骚扰敌军,摧毁敌军的炮兵阵地,截断其补给线,使得美军官兵日夜不宁,精神高度紧张,极大地削弱了其战斗效能。
为了确保作战计划的保密性,蔡长元严令必须无线电静默,同时以小分队形式四处佯动,做出让敌军无法预测的反击.......这些举措让强大的对手陷入了信息迷雾,始终无法摸清我军的真实兵力和意图。
当然,此一役,战斗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我志愿军的惨烈牺牲令山河呜咽、天地同悲。
在玉女峰之战中,189师各部在阵地上与敌血战,很多连队打到只剩最后一人。
在种子山战斗中,188师563团在种子山阵地反复与敌军争夺山头,伤亡惨重。
在弹药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们用刺刀、铁锹、石头与敌人搏斗。很多部队在完成阻击任务撤下阵地时,只剩下几十人甚至几个人。
第63军的无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死守铁原13天(核心阻击期为6月1日至12日),成功迟滞了“联合国军”的进攻步伐,为志愿军主力在后方构筑坚固防线、组织第二梯队防御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得“联合国军”企图围歼志愿军主力的计划彻底破产。
![]()
铁原阻击战的胜利,使志愿军稳住了战线,将“联合国军”阻挡在汶山-铁原-金化-杨口一线。这条战线也最终成为了朝鲜战争的最终停火线附近。此战标志着第五次战役的结束,也标志着朝鲜战争进入长期的阵地战相持阶段。
第63军参战时的2.4万余人,在撤出战斗时,只剩下了 2000 人,伤亡高达2.2万余人,
部队基本被打光。许多英雄连队全员牺牲,军长傅崇碧在战斗中身负重伤,昏迷数日。
铁原阻击战被军史界称为“拯救了志愿军主力的一战”。
如果没有63军在铁原的殊死阻击,朝鲜战局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
此战也充分暴露了志愿军在后勤和火力上的巨大劣势,促使后续更加注重阵地建设和坑道防御,催生了著名的“地下长城”——坑道工事体系。
![]()
蔡长元将军以其超凡的勇气和智慧,将一场看似必败的防御战,打成了彪炳史册的经典战役。他的指挥艺术,是劣势装备军队如何凭借高超智慧与坚定意志对抗并战胜强敌的经典范本。
他的战术,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排兵布阵,更是一场深刻的心理博弈。
蔡长元将军的战略战术的核心,可以归结为“灵活主动”四字。
在战略上,他始终把握着战场的主动权,以宏观的视野调动敌人;
在战术上,他敢于打破常规,以奇正相生的方法,在最危险的境地中创造出生机。当强敌压境,他避其锋芒,以灵活的走位消耗其锐气;一旦发现敌军战线露出破绽,他能迅速集中优势兵力,如闪电般切入,达成各个击破的成效。
这种战略上的主动与机变,使得他的部队总能出现在最出乎敌人意料的地方,给予其致命一击。
蔡长元将军的军事遗产,不仅在于那场战役的胜利,更在于他为后世留下的关于战争智慧、勇气与牺牲精神的永恒思考。
蔡长元将军的战略眼光宏大而缜密。他从不执着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着眼于整个战局的流转。
在他的指挥哲学中,核心在于如何“调动敌人”而非“被敌人调动”。通过大范围的机动作战,他能够巧妙地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在广袤的战场上创造出利于我方的局部优势。
在这场关乎志愿军主力生死存亡的战役中,他展现出了非凡勇气,在大局与局部、牺牲与保全之间进行艰难权衡并果断决策,展现出了他天才般的战术创造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