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当时的情形用更容易理解的话来说,这整件事可以想象成一次精心策划的大工程,而不是简单的把人往前面推。
主角是苏联红军,时间点是1944年夏天,地点是白俄罗斯这片既湿又泥的地面。
先说为什么德军会被弄糊涂。
![]()
德军一眼就盯上南边,那里地平坦,坦克好跑,抢下去能打到油田,这样的想法合情合理。
苏联就把这点当成了掩护,把大把精力放在让南边看起来很吵很忙,干的事儿包括调动、制造无线电噪声,甚至搞虚假的供应和营地,让德军以为真的是那里要出手。
![]()
结果德军信以为真,把好东西都往南边拉。
与此同时,真正的动作在白俄罗斯悄悄进行。
白俄罗斯地形看着像是天然屏障,很多人会觉得坦克进不去,重炮也难运过去。
但苏联的工兵就像盖路的工程队,在那些泥地里干活,先铺木路、搭桥、修铁路,把原来不通的地方变成了坦克和后勤能过的路。
这样一来,德军原先的地形优势就被破解了。
重要的是,这些工作都不是光明正大的搬东西过去,而是晚上搞、悄悄来的,连车辆留下的痕迹都想办法掩盖。
这种做法让德军的空中侦察失去效果,地面情报也被搞乱。
后勤方面则是关键的一环。
要把坦克和大炮一直往前冲,不被弹药和燃料卡死,必须有稳定的补给流水线。
苏联把后方的工厂产出、铁路运输和前线储备配合好,向前线拉了几百万吨的补给,光弹药就几十万吨。
这意味着炮兵可以连续开火,坦克可以不停推进,不用担心前方一阵猛打之后就停下来等补给。
补给就像是发动机的燃油,没油车跑不动,无论人多装备多好都是闲置。
讲到作战的具体样子,需要把炮火和坦克的配合讲清楚。
苏联在突破点堆了海量的炮兵,不是随便放几门,而是把炮和迫击炮密集布置,形成一个个连续的火力带。
开战时,这些炮像推土机一样把地面上的防御和人员一道推开,随后坦克顺势穿插。
苏联还用上了双层弹幕的办法,先是一道火墙往前推进,再接着一道火墙同步推进,这样一来德军的阵地从里到外都被连续压缩。
这种打法要求炮兵和装甲部队之间的时间配合非常精确,要么就容易打到友军,要么打不到对方,苏联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
德军有个致命问题是资源被调错了。
因为南线的假象,德军把很多坦克往南边调,白俄罗斯方向留下的坦克和反坦克力量相对较少。
于是当苏联在白俄罗斯一出手,就是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
坦克第五六千辆的规模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对薄弱防线的冲击,再加上迅速的纵深穿插,德军的几处支点被拔掉后,整条防线像是承受不了压力的链条,一环断了后面就接连断裂。
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是对德军后方的破坏。
![]()
苏联在战役初期就通过游击队和渗透小组破坏了大量铁路,某个夜晚就把成千上万条轨道炸断,使得德军的补给车队和增援部队无法及时到达前线。
这种对补给线的打击,放到战斗进行时的效果非常明显:前线缺弹药缺燃料,无法支持持续抵抗,很多部队不是被打死就是投降。
游击战和正面攻击时间上的配合,让德军连回旋余地都没有。
从战术上来说,苏联的攻势主要分成两个合围方向:北侧和南侧。
北侧打维捷布斯克,南侧打博布鲁伊斯克。
北侧合围先把几个德军师包住,几天内就让这些单位失去作战能力;南侧再把另一些师包围。
两个合围成功后,德军在中间的防线就塌了。
![]()
接下来苏联把目标指向明斯克,城市被解放,来不及撤退的德军主力也被围住,很多人被俘。
德军指挥系统在这种接连打击下乱成一锅粥,错误的命令和迟缓的反应让原本有可能组织撤退的部队错失机会。
这场攻势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眼下占领了多少土地或俘虏了多少人,而是从战略层面撕开了德军在东线的防御,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苏联军队顺着缺口向西挺进了数百公里,把战线推进到了波兰和东普鲁士附近。
这种成果不是靠一两次冲锋得来的,而是靠把欺骗、工程、补给、火力、机动和敌后破坏一环扣一环地做好的结果。
简单说来,所谓“百万兵力”的厉害之处不在于人数本身,而在于把人数放进了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中。
系统里每一个环节都起作用:假动作把敌人引开,静默集结和伪装保存了优势兵力,工兵让地形不再是障碍,补给保证了持续打击的能力,火力和坦克配合把防线撕开,游击和渗透切断了敌人的后路。
只要把这些东西都做成了,就不需要把人当成砍刀往敌方堆上去,而是用整个体系把敌人打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