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键稀土出口管制问题上,欧盟认输了,承认自己在短期内无力左右中国改变既定政策。这一认知背后,不仅是欧盟策略的失败,更是全球产业链格局正在重构的明证。
今年4月,中国对若干关键稀土元素实施出口限制,引发欧洲汽车、电动机、风电、国防制造等行业警报。欧元区央行专题报告显示,4 月后中国稀土磁铁出货量下降约75%,多数欧洲厂商被迫减产或暂缓生产。
此外,彭博社也指出,欧盟内部高层已经在私下向成员国表示:“我们在近期无法影响中国的稀土管控决定。”
与此同时,中国主导全球稀土开采与深加工的地位更为明显:全球95%以上的稀土加工作业在中国完成,欧洲产业链对中国依赖度极高。
![]()
面对如此事实,欧盟曾多番尝试“威胁和报复”的组合,例如考虑对中国实施所谓“实物关税”,即要求中国出口商向欧盟必须提供关键原材料作为条件、启动《反胁迫工具》或对中国产品加征特殊关税等。
但到目前为止,这些方案尚未真正落地,因为欧盟发现威胁无效,制裁措施真要落地,伤人的同时也会伤己。所以欧盟向布鲁塞尔27国大使通报称,目前仍在磋商中,未有实质措施出台。
为什么欧盟没能力在这一轮施压中取胜?原因主要有3个:
一是产业结构依赖中国稀土的现实。欧洲很多高端制造依赖稀土永磁材料,而这些材料基本从中国进口或经中国加工。欧元区一份报告指出:超过80%的大型欧企与中国稀土生产者之间,不超过三层供应链中间环节。
![]()
二是时间差与替代的难题。欧盟虽提出开发爱沙尼亚等地稀土资源、推动战略储备、加快建设本土深加工产业链等。但这些举措涉及矿山投资、环保审批、技术积累和稀土冶炼规模化,时间上需要数年不止。现阶段,面对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欧洲实在难以实现“立即脱钩”。
三是政策与技术优势在中国一方。中国将稀土出口许可制度纳入国家战略,用法制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不再是临时或威胁式卡脖子,而是规则化控制,这让对手难以把它简化为贸易谈判中的筹码。欧盟曾呼吁中国尽快解决稀土出口管制问题,但中方回应则是强调:这是出口管制制度完善的正常做法,欧洲的稀土供应可以通过合法申请获得。
基于这些现实,中国在此轮博弈中,一直是占据主动地位,欧盟还没开始打之前其实就已预定结局。中国既没有关闭大门、也没有无条件放松,而是在确保国家安全与产业链安全的前提下,适度给予供应稳定与审批便利。
![]()
如最新报道所示,中国宣布暂停自10月起实施的部分更严格出口限制1年,并与欧盟方面就许可机制、供应稳定机制进行磋商。
这一策略的意义不止于“控制出口”,更在于将稀土这一战略资源,已转化为“制度通道”的优势。
换言之,未来谁能进入中国获得审批、谁就能获得优先通道,谁就在新产业链博弈中占得先机。
对比之下,欧盟的“威胁加报复”逻辑,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中方根本不怕。
最后,未来格局有2层提升值得关注。首先是,中国将由资源大国进一步转向规则参与国加关键资源保障方。稀土不再只是矿物,而成了全球管理的节点之一。
![]()
最后,对全球产业链而言,这一轮比“谁掌控技术”更重要的是“谁主导规则”。中国在稀土领域建立的许可机制、出口管控体系、合作通道,预示着资源博弈正在走向全球规则化的时代。
“稀土”、“关键矿产”、“出口许可”这些词,它们是国家话语权、产业命运和未来竞争力所交汇的地方。欧盟目前坦白“短期无力左右中国出口”的现实,不仅是在认输,同时也是在给西方国家敲警钟:在供应链重构、高科技竞争的时代,被动等待只会失去主动。欧盟这是希望通过此举迫使欧洲国家能够更加团结起来,共同应对稀土卡脖子问题。
但还是那句话,欧盟想建立一套独立于中国之外的稀土生产链,可不是投钱就能做到的,所以欧盟所谓的自建产业链,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欧盟真能成功,就不会在本世纪初直接抛下稀土产业链。更何况,中国稀土技术领先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