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收入翻三倍,湖水清透 2.5 米:万峰湖的生态民生双赢之道
一、高原明珠蒙尘:跨域治理的 “顽疾” 之困
“以前湖里全是网箱,水黑得发臭,鱼都养不活!” 贵州兴义市南盘江镇渔民罗绍光的记忆里,曾定格着万峰湖令人揪心的模样。这座镶嵌在黔、桂、滇三省(区)交界处的高原湖泊,水域面积 176 平方公里,是珠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每年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 74 亿立方米清水,直接关系沿岸几十万群众的生产生活。
然而,无序扩张的网箱养殖让这颗 “明珠” 逐渐失色。2017 年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显示,万峰湖库区网箱面积达 7072 亩,超出规划养殖面积 3.93 倍,每天投入饲料超 5000 吨,总氮和溶解氧超标 3 倍以上,水质沦为劣五类,昔日碧波变成 “黑臭水体”。更棘手的是,湖区涉及三省(区)五县(市),行政分割导致治理步调不一:贵州一侧整治网箱,广西、云南辖区的养殖乱象仍在;这边清理排污口,那边的水上餐厅仍在直排污水,“各扫门前雪” 的治理模式让污染问题屡治不绝。
渔民的生计也深陷困境。罗绍光回忆,污染严重时,养出的鱼 10 元 1 公斤都无人问津,比早年价格暴跌一半,“一年忙到头还亏本”;密集的网箱阻塞航道,运输效率锐减 40%,不少货运商户被迫停运,曾经的 “母亲湖” 变成了制约发展的 “拦路虎”。
![]()
二、法治破冰:最高检牵头的跨域协同之战
2019 年 12 月,果断出手,对万峰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问题直接立案调查,这也是最高检办理的第一起公益诉讼专案,一场打破行政壁垒的法治攻坚战正式打响。
制度创新破解 “治理碎片化”。最高检牵头建立三省(区)协同治理机制,2020 年,云南曲靖、贵州黔西南、广西百色三地人大常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开启 “一套规则管一湖” 的实践。2023 年起,《百色市万峰湖保护条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万峰湖保护条例》《曲靖市万峰湖保护条例》相继施行,明确划定保护区和控制区,对违法行为最高可处 5000 元罚款,从法律层面打通跨域治理的 “堵点”。在此基础上,“三州市” 组建联合执法指挥部,签订《跨省流域环境执法及突发环境事件联动协议》,建立 “每月联合执法、每季水质会商、每年成效评估” 机制,实现执法标准统一、查处同步。
科技赋能精准治污。为破解取证难、排查难问题,执法人员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巡河 APP 等技术,为每位养殖户建立 “一户一档” 可视化,精准掌握网箱位置、面积及养殖规模。在罗平县,当地还创新编写《条例乡村大喇叭版》,每天循环播放普法内容,让保护条例走进千家万户;成立跨省区联合党工委,以党建引领推动联防联控,形成 “科技 + 法治 + 党建” 的治理合力。
柔性施策兼顾民生。考虑到新冠疫情对鲜鱼市场的影响,专案组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同时,给予养殖户适当宽展期,避免 “一刀切”;政府出台每平方米 20 元的拆除奖励政策,342 名干部组成包保专班,既当政策宣传员,又做产销对接员,助力渔民外销成鱼 2500 万公斤,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截至 2020 年 9 月,三省(区)共拆除非法养殖网箱 53.93 万平方米,清理水上浮房、钓鱼棚 899 个,清运垃圾 22 万吨,湖面可视污染彻底清零。
2020 年 12 月 24 日,最高检在贵州黔西南州开会,邀请生态环境专家、群众代表担任听证员,现场核验治理成效。当监测数据显示湖水透明度持续上升、水质稳定在三类以上时,听证员一致认可 “办案目的已实现”,这场特殊的 “民生考试” 交出了满意答卷。
![]()
三、碧波重生:生态与民生共赢的治理答卷
如今的万峰湖,早已重现 “湖光山色两相宜” 的美景。监测数据显示,2025 年 5 月,万峰湖水质稳定保持在 Ⅱ 类标准,部分断面达 Ⅰ 类饮用标准,透明度提升至 2.5 米以上,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水鸟翩跹、鱼翔浅底的生态场景再度回归。
生态修复带来了民生红利。在安龙县万峰湖镇,昔日围着网箱打转的渔民纷纷转产上岸:陈师傅开起了生态游船,每月工资加分红年收入达 6 万多元,比养鱼时翻了三倍;不少村民开办特色民宿、生态餐厅,环湖骑行道串联起青山碧水,规范化垂钓基地吸引着各地游客,“护水” 变成了 “富民” 的新路径。罗平县投入 1.19 亿元建设的 107 个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全部投用,沿湖村庄污水实现达标排放,2.3 万亩退耕还林形成的环湖生态廊道,既守护了水质,又为村民增添了生态福利。
协同治理的成效还在持续深化。截至 2025 年,三省(区)已开展联合执法 30 余次,取缔非法网箱养鱼 120 余起,关停 “散乱污” 企业 3 家,恢复河道生态 3000 平方米。曲靖市更是推动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落地,在生态预警监测、执法联动等方面持续发力,让 “共治共管” 的长效机制扎根落地。
![]()
结语:跨域治理的中国范本
从 “浊水困局” 到 “清波富民”,万峰湖的蝶变,是中国生态治理法治化、协同化的生动实践。这场碧水保卫战中,最高检的公益诉讼引领、三省(区)的协同立法、科技赋能的精准施策、民生为本的柔性治理,共同破解了 “九龙治水” 的治理难题,证明了 “生态无国界,治理有良方”。
如今的万峰湖,不仅是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更成为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标杆。它用真实的治理成效告诉我们:只要打破行政壁垒、筑牢法治根基、坚持生态与民生并重,就能让受损的生态环境重焕生机,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滋养民生的 “幸福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