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9日,扬州大学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公布了院徽LOGO设计征集活动的评选结果。一等作品亮相后,标设网在第一时间做了对照整理,结果越看越觉得眼熟。下图中那些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工科学院院徽,无论是电气工程、机电工程、材料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还是经济管理学院,视觉结构都极其接近。
学院在释义里提到,本次获奖LOGO以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英文首字母C E E P E为设计核心延伸。但标设网在比对后很难从这个三维立方体结构里找到C和P,单看造型,大多数人只会识别出E的变体。其余字母需要靠作者说明才能“看出来”。标设网也注意到,这种过度解释往往意味着图形本身并没有把信息表达清晰,反而需要观众具备联想能力才能理解。这和院徽应有的清晰度并不匹配。
![]()
三维字母立方体风格为什么大量出现
扬州大学此次的一等奖作品继续沿用了三维立体字母的构图方式,E字母被拆分成等线条,再组合成一个六面体。这个套路在近几年高校院徽中使用得非常频繁,几乎成了工科学院院徽的“默认皮肤”。对比图可以看得很清楚,各个学校只是在立方体结构里换字母,蓝色主色调、环形外圈、英文学院名都如出一辙。
标设网发现,这套设计语言来自早期的工科院校视觉风格,经过不断复制、投稿传播、模板化学习,已经形成一种固定造型。投稿者也习惯于用这类结构表达工程类学院的严谨和理工感,既稳妥又不容易跑题,逐渐演变成一种视觉惯性。
稳妥的背后,是学院身份的消失
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的学科其实拥有大量可挖掘的视觉元素,例如能源动力系统、电机结构、电能流动、可持续能源技术等,但在这类“套路化院徽”中,经常被压缩到只剩下字母拼装。
标设网认为,一个院徽的价值不仅是识别,还要体现学院特色。如果只依靠字母C E E P E来做造型,其中还只能明确识别E,其余字母模糊到需要解释才能辨认,这种表达方式难以承载文化意义。更不用说,当前出现的立方体结构和几十所高校的工科院徽几乎没差别,独特性自然被削弱。
征集型LOGO的共同问题
这种高度雷同的现象不是扬州大学的问题,而是征集类LOGO长期存在的现象。投稿人不了解学院内部文化,只能围绕字母做结构变化,用一个可复制的立方体格式完成任务。学院最终评选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视觉稳妥、不激进的设计,于是整套系统越来越像模板。
标设网认为,如果未来希望真正做出能代表学院自身的视觉符号,或许需要更深入的调研与定向设计,而不是让投稿结构决定院徽造型。
图形解释不能依赖想象力
站在观众的角度,院徽的基本要求是清晰、明快、直观。如果院徽里的核心字母要靠设计说明才能识别,那本身就偏离了公共标识应有的功能。字母C和P在这个LOGO中的存在感几乎为零,说明设计并没有解决“信息传达”的任务,更多是把字母作为理由,去为结构合理化。
标设网在整理多个院徽LOGO时发现,同类问题在不少高校院徽中出现。说明并不能救活图形,图形本身够不够清晰、够不够独特,才是更重要的判断依据。
最后的想法
扬州大学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本次公布的一等奖作品,从制作上看并不粗糙,但创意上依然留在一个非常常见的框架里,解释也撑不起设计本身。一个好的院徽不应成为靠文字才能解读的图形符号,它应该让人一眼看出学院的气质与定位。
希望未来高校在进行院徽设计、学院视觉系统升级时,能够真正回到学院自身,而不是继续依赖这种立方体字母的套路模式。(LogoDesign标设网/于明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