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的蹲便器、便捷的冲水箱……在四川省井研县集益镇界牌村,村民谈德华介绍着家里改造的卫生厕所。“上完厕所,手一按,粪污全冲进管道里,厕所里干干净净,蚊虫也明显减少了,一点不比城里差。”谈德华坦言,是“厕所革命”让他迎来了新生活。
近年来,各地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从黄土高原的旱厕革新到江南水乡的水厕优化,从施工规范、质量管控到粪污治理、污废循环,一场覆盖广袤乡村的厕所革命正重塑着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变着亿万农民的生活习惯,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温暖民心的民生工程,让“小厕所”真正承载起“大民生”的重量。
坚持农民主体
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模式
“改厕不是干部的政绩工程,而是农民的舒心工程,群众愿意改、满意用才是根本。”这是各地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逐步形成的共识。农村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生活习惯千差万别。为此,各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把尊重农民意愿放在首位,充分征求意见需求,结合区域特点科学选择改厕模式。
家住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强湾乡麦地沟村的金利孔,对新建的双坑交替式卫生旱厕很满意。“现在的厕所一点不臭,也不影响粪便发酵使用,咱农民用着方便。”金利孔告诉记者,改造后的卫生旱厕不仅解决了传统旱厕“脏、乱、臭”的问题,还不耽误用肥。
甘肃省作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改造水厕不具备条件,也因冬季低温天气漫长,存在水管水箱易上冻、维护困难等客观实际。针对这一情况,甘肃省摒弃“唯水厕论”,明确“旱厕革新”思路,结合当地气候和农民生活习惯,推广双坑交替式卫生旱厕等改厕模式。截至目前,甘肃省累计建设卫生厕所330.2万座。
![]()
双坑交替式卫生旱厕。
与西北干旱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湿润地区河网密布、降水充沛,推进水冲式厕所改造既符合群众生活习惯,又具备自然条件支撑。
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桐坪镇枫冈村,家家户户都安装了水冲厕所,厕所下方连接着三格式化粪池,粪污满了以后管护队会上门清掏。“以前家里的水厕污水直接排到门口的小河里,夏天河水发臭,现在污水都进了化粪池,村里干净多了。”村民王泉生说。
针对南方农村地形复杂、村落分散的特点,江西省在改厕过程中,并未简单照搬城市水厕模式,而是结合南方丘陵地形、村落分布特点,进行了针对性优化。采用“分户改造、集中处理”“单户处理、就近利用”等多种模式,改造的厕所让老百姓很满意。
![]()
村民在查看屋后的“三格式”化粪池。白田田 摄
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过程中,各地坚持因地制宜,推行“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适配策略。对于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的区域,优先推广三格式化粪池等水冲式卫生厕所;而在干旱缺水、地形复杂的山区、高寒地区等地,则重点普及双坑交替式卫生旱厕。截至目前,全国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达到76%左右,为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严把技术标准
夯实厕所建设质量根基
改厕好不好,质量是关键。近年来,各地把质量作为改厕工作的核心,建立质量管控体系,明确各环节质量标准与责任主体,强化农户参与监督,不断提高改厕质量。
在湖南省浏阳市达浒镇书香村,工人们正在改厕施工现场铺撒生石灰。一问才知道,由于实施改厕时有严格卫生标准,要先对老旧厕所原有的化粪池进行消毒,才能进行下一步施工。这种严格的改厕规范贯穿在改厕的每一个环节。
![]()
施工现场按照严格的“一个标准”进行施工。资料图
浏阳市以首厕过关划定标准线,全面推行“首厕过关带动每厕过关”工作机制,把一套成熟、规范的农村改厕模式,示范运用于村内改建的第一个厕所,改成后让农民群众来看来学,然后自己按规范跟着改。通过这种验证可行再全面推开的办法,实现了改一个、成一个、带一片。
在湖北省松滋市,严把质量关也成为改厕推进过程中的重点。“所有施工队先期施工10户,镇里专班组织验收,要群众满意,才能正式取得施工资格。”松滋市洈水镇农办工作人员介绍,这种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质量把控方式,让改厕工程真正贴合农户实际使用需求。
不仅湖南浏阳、湖北松滋这两个地方,近年来各地在推进改厕工作中,也纷纷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民俗习惯和经济水平,探索了多种特色化质量管控模式。
山东省创新推行“村级初验、乡镇复验、县级抽检”三级验收机制,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把关体系,层层压实责任;贵州省积极探索本土化改厕培训,对照国家标准制作三格式化粪池模型,组织技术人员“背厕入户”进行实地指导,破解传统培训抽象、标准落地难等问题,抓实试点示范,推动改厕技术落地见效;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则聚焦基层执行能力提升,针对基层干部开展“农村户厕业务”培训,通过理论讲解、现场实操教学等方式,提升基层干部甄别“问题厕所”的能力……
农村厕所建设与管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沈玉君回顾近10年改厕历程说:“标准决定质量,为了推动农村改厕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我们围绕设施设备、建设验收、管理管护等环节,加强农村户厕标准体系建设,先后发布了三格式户厕建设和管护等4项国家标准、卫生旱厕等3项行业标准,为全国推广应用最广泛的改厕模式提供了遵循。接下来,要充分发挥标准规范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强化贯标用标,为持续深入提升农村改厕质效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厕污处理
推动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
农村厕所革命,改得好是基础,用得好是目的,而厕污处理则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各地以“无害化、资源化”为目标,根据农村居住密度、产业布局等实际情况,差异化设计厕污处理路径。
“现在的厕所卫生干净还不臭。改厕花了大概2000元,建厕所除去政府补助,我家只花了厕具的钱。”福建省将乐县南口镇蛟湖村村民杨礼荣说。更让他高兴的是,家里的化粪池很合他心意。“以前用肥需要将旱厕的粪便清掏出来二次堆沤,很不方便。”杨礼荣还说,“现在通过化粪池处理,第三格的粪液可以直接当作肥料来浇菜。”
“要想在村里改厕,首先要把粪污的处理方式搞明白。”蛟湖村党支部书记谢林生说,“我们根据村民居住分散等特点,确定了三格式化粪池改厕模式,粪污经过三格式化粪池沉淀、发酵等过程有效处理后,可以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
蛟湖村改厕后不仅解决了过去村民旱厕粪污处理不便的问题,村民还积极发展庭院种植,利用处理后的粪液养花种菜。
![]()
蛟湖村汤木才家的美丽庭院。
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李大人庄村居住集中,是典型的城郊区农村,厕所粪污就近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现在可不一样了,污水由村里统一处理,省心又干净!”村民王桂芬笑着告诉记者,通过管网接入集中处理系统,解决了粪污处理问题。
在京津冀、长三角这些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城郊农村人口密集、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具备接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条件。各地也顺势而为,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力度,将农村厕所污水与生活污水一并纳入管网,灵活采用“小型污水处理站+管网”或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为了让厕所粪污处理更科学、更高效,各地还在技术创新上不断探索,积极推广生态化处理技术,让厕污治理与乡村生态美景相融共生。比如在贵州省剑河县山区,采用“庭院消纳”粪污处理模式,厕所粪污经过一定处理,在村民的菜园、果园中进行就地消纳;在多雨的南方丘陵地区,相对集中的人工湿地处理模式广受青睐,农户家的厕污先经过初步处理,再排入村里修建的人工湿地进行二次渗滤后排放……多样化的厕污处理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村厕污治理难题,推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健全管护机制
持续巩固厕所革命成果
“厕所建好改好,也要用好管好,才能长久发挥效益。”这是各地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中形成的深刻体会。各地积极探索建立“建、管、护”一体化机制,明确管护责任主体,完善资金保障体系,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管护效率,确保厕所长期稳定正常使用。
在湖北省钟祥市丰乐镇,几乎家家户户的厕所门口,都贴着这么一块巴掌大的牌子,上面印着醒目的服务电话。“不管是清掏粪污,还是厕所坏了,打这个电话准管用!”当地村民笑着说。而这份便捷,离不开丰乐镇农厕服务站工作人员孔华和同事们的付出,“我们不光接报修电话,每个月还会主动上门排查,只要是厕所的问题都可以管。”
村民能享受到这样贴心的服务,背后是钟祥市一套成熟的管护体系。该市以镇为单位建立农厕服务站,严格按照有固定场所、有专业清掏车辆、有专职管理人员、有专项经费等“十有标准”建设,让管护工作有了“主心骨”。
![]()
石牌镇农厕服务站。
像钟祥市这样建立设施维修服务体系的做法,正在全国各地推广。完善的维修服务是提升管护水平的关键,也是让农户安心使用厕所的底气。近年来,多地纷纷建立了快速响应管护体系:农户发现厕所问题,可通过电话或二维码进行申报,服务站第一时间派出维修人员上门服务。为了让维修更及时,不少地方还设立了24小时服务热线,及时帮助解决厕所维修清掏问题。
如果说钟祥市的管护靠的是“贴心服务”,那么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江背镇的管护,则多了一份“数字智慧”。
家住江背镇福田村的村民李树奇,前不久体验了一把数字化管护的便捷:“前天一早发现家里厕所水箱冲不了水,我在手机上的平台下了个单,上午工作人员就来了,很快就修好了!”李树奇口中的平台,是江背镇专门开发的厕所后期管护申报小程序,界面简单易懂,老年人也能轻松操作。
不过,看似简单的一次下单,后台却有着严谨的流程:订单先经管护站审核确认,再派单给第三方维修公司,维修完成后,询问农户满意度,最后在平台上存档。“这样形成闭环,既能保证维修及时,也能确保服务质量,避免推诿扯皮。”江背镇相关负责人解释道,更重要的是,平台还能自动建立维修台账,哪个村修了多少厕所、常见故障是什么、维修费用多少,一目了然,既让群众满意,也让管理更透明。
如今,这种数字化管护方式,为传统管护注入了新动能。一些地方推进数字化管护平台建设,把农户厕所信息登记、维修需求在线申报、管护人员调度、粪污清运轨迹追踪、设施维护记录查询等功能,都整合到一个平台上,让管护工作变得“可视化、信息化、高效化”。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农村改厕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厕所革命也成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性工程。但农村改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东北、西北干旱寒冷地区仍是推进改厕的重点难点,一些地方改厕质量还不高,管护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接下来,要聚焦这些问题持续攻坚发力,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扎扎实实向前推进,把好事办好办实。”农业农村部乡村建设促进司有关负责人说。
从“能用”到“好用”,从“改好”到“管好”,农村厕所革命正在一步步深入推进。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旭 陈子璇
原标题 :小厕所里的大民生——农村厕所革命绘就宜居新图景
图片:新华社 、人民网、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将乐县农业农村局
监制:张燕 编辑:刘婉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