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61岁的李阿姨习惯性地照镜子时,忍不住皱了皱眉:“是不是到了这个年纪,胖就=健康隐患?”一旁的女儿笑着安慰:“妈,您看看身边,反倒是您那几个比您瘦一圈的老姐妹,最近总是喊累,您不是还精神头儿十足嘛?”
李阿姨没吭声,但心里还是犯嘀咕。人到中年甚至老年,体重控不控?身形微胖,究竟是在给健康埋雷,还是偷偷“加分”?一个悄悄在朋友圈流传的数据,让她一下子来了精神:“瑞金医院16.6万人研究,‘微胖’反而更长寿?”这个结果与传统观念迥异,背后究竟藏着什么道理?
![]()
很多人把“瘦”等同于健康,甚至用一味减重作为长寿的“通关秘籍”。可事实上,权威研究正在改变这一固有认知。瑞金医院对16.6万中国成年人横跨1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BMI介于23~27.4 kg/m²的“微胖”人群,死亡风险最低,寿命最有保障。
除了这项权威数据,2014年《柳叶刀》发布的全球49项BMI与全因死亡风险的荟萃分析也显示:成年人BMI处于24~27之间时,死亡率最低。BMI低于22甚至高于30的人群,死亡风险反而增加。
微胖的科学机制到底在哪里?适度脂肪储备为身体特殊时期(如患病、术后)提供能量缓冲,也能分泌多种有益激素,调节免疫、血糖与炎症。而过度瘦削,包括频繁节食、过度锻炼,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老年肌肉流失加速等问题。
![]()
很多人关心:若长期保持“微胖”体型,身体到底会产生哪些显著变化?依托瑞金医院大样本数据,加上各类流行病学报告,有如下共识:
心血管保护力更强。研究显示,BMI23-27.4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比“正常偏瘦”人群低10~15%。微胖脂肪能分泌脂联素,有助血管弹性维持。
免疫系统更稳定。微胖人群流感、肺炎等重大疾病住院率比“标准”BMI人群低8.7%。适量脂肪为机体储备免疫细胞,提升抗病能力。
糖尿病、骨质疏松风险下降。适度脂肪让胰岛素敏感度保持良好,同时脂肪为骨骼提供支持力,骨密度骨折风险降低12.4%。
意外衰弱、老年痴呆风险降低。研究表明,过瘦导致肌肉流失,老年人真正原因的脆弱和跌倒率上升。微胖老人,失能概率比同龄瘦弱者低13%。
更值得关注的是,真正的健康微胖,必须排除腹型肥胖(即啤酒肚、肚腩突出等)!因为过度腹部脂肪会增加糖尿病、脂肪肝风险,反而有害无益。
“既然微胖有益,是不是越胖越寿命长?”答案当然不是!健康的微胖有严格标准:
BMI控制在23~27.4 kg/m²区间。这意味着,以身高1.65米为例,健康体重范围约为63~74公斤。
![]()
腰围<90厘米(男性)/<85厘米(女性)。腰围是内脏脂肪警示线。体脂率女性22~35%、男性14~25%最优。
均衡饮食,细节是关键:建议每天摄入优质蛋白70克(如鱼、蛋、豆制品),摄入膳食纤维不少于25克(约一大碗蔬菜)。
每周运动150分钟,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散步、快步走、慢跑、广场舞均可,保持肌肉质量是关键。
控糖护脂、科学睡眠、避免节食:建议少吃精制糖,每天睡满7小时,严格杜绝极端饮食法,以免掉进“以瘦为美”的健康陷阱。
定期体检,关注内脏脂肪与血脂血糖:即便 BMI 正常,也需每年检测腰围、体脂、空腹血糖及血脂,做到动态管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