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福特”号航母打击群穿过阿内加达海峡的航迹照片在全球媒体刷屏时,五角大楼的新闻稿正将“跨国犯罪组织”与“恐怖主义”两个词汇焊接成新概念。这场名为“南方之矛”的军事行动,表面上是对总统特朗普“打击毒品恐怖主义”指令的响应,实则完成了一次教科书级的舆论战演练——用法律术语重塑行动合法性,借视觉威慑强化道德正当性,最终将地缘博弈包装成反毒圣战。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法律战:从“毒贩”到“恐怖分子”的术语升级
美军南方司令部15日的声明堪称现代军事话语改造的范本。其将东太平洋被击沉的船只定性为“指定恐怖组织运营”,船上3名死者则被称为“男性毒贩”。这种将普通刑事犯罪与恐怖主义强行捆绑的手法,与2001年后反恐战争的话语体系一脉相承。更关键的是,美国军方通过备忘录向国会宣称已与这些组织进入“非国际武装冲突”状态,这意味着美军行动不再受普通执法规则约束,而是适用战争法框架下的武力使用标准。
这种术语转换绝非文字游戏。根据国际法专家分析,一旦将对象定义为“恐怖组织”,军事打击的强度门槛、跨境行动的权限范围都将大幅放宽。正如美军在加勒比海20次袭击造成80人死亡的行动,若以传统缉毒标准衡量必然面临合法性质疑,但贴上“反恐”标签后,舆论焦点便从程序正义转向结果正义。
![]()
认知战:航母摆拍与国防部长的麦克风效应
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亲自为行动命名的举动,暴露出这场舆论战的精密设计。“南方之矛”这个充满进攻性的代号,配合“福特”号甲板上战机的待飞画面,构成视觉与语义的双重威慑。值得注意的是,美军通稿特别强调这是“三十年来最大规模部署”,12,000名士兵与十艘舰艇的数字反复出现,这种量化表述旨在制造压倒性力量的心理暗示。
赫格塞思频繁接受采访的节奏同样耐人寻味。他一边宣称行动目标是“保卫国土免受毒品侵害”,一边暗示可能扩大行动范围,这种模糊战略既维持了道德高地,又为后续升级预留空间。正如反恐战争时期“邪恶轴心”概念的泛化,如今“毒品恐怖分子”的边界也在演讲中被有意拓宽,最终将委内瑞拉政府也纳入潜在打击范畴。
![]()
反击战:马杜罗的“反叙事”与数据匕首
面对美国的舆论攻势,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的反击直指要害。他多次揭露美国缉毒署官方数据显示,流入美国的毒品主要来自墨西哥而非委内瑞拉,这把数据匕首精准刺破了行动合理性的泡沫。更激烈的对抗发生在国际话语场:委方将美军部署称为“门罗主义复活”,而美方则通过国务卿卢比奥之口,将马杜罗政府定义为“毒品转运组织”。
这场舆论拉锯战暴露出混合战争时代的认知域争夺规律。当“福特”号航母的影像在社交媒体病毒式传播时,真正较量的已不是军舰数量,而是谁能主导对“正义”的定义。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989年美军入侵巴拿马时,“反毒”同样是冠冕堂皇的借口,而最终倒下的却是诺列加政权。如今加勒比海上空的战云,或许正在重演这套经过时间检验的剧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