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芜湖非遗之旅#
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芜湖古城,指尖拂过斑驳的明清砖墙,耳畔传来铁匠铺叮当的锻打声——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非遗文化在此间流淌,历史记忆于街巷中沉淀。作为2025年文旅部认定的“国家历史文化街区”,芜湖古城以30%的明清原建筑为基底,将非遗技艺、传统美食与沉浸式演艺编织成独特的旅行体验。跟随这条路线,不仅能触摸千年历史的脉络,更能感受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蓬勃生命力。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舌尖上的非遗:百年老字号里的市井烟火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凤凰美食街时,耿福兴的蒸笼已氤氲着热气。这家承载三代人记忆的百年老店,用一碗虾籽面和一笼小笼汤包开启芜湖的非遗之旅。虾籽面以秘制高汤熬煮,面条筋道弹牙;小笼包皮薄如纸,咬破瞬间汤汁四溢——这些看似寻常的点心,实则是“舌尖上的非遗”,延续着芜湖人最质朴的味觉记忆。若想体验更丰富的饮食文化,和府园林的“非遗三大件”(手工大肉包、绵绵糕、米发糕)与广式早茶相映成趣,雕梁画栋间的一盅清茶,让时光在徽派园林的静谧中缓缓流淌。
![]()
二、铁火丹心:匠人指尖的艺术传奇
穿过古城的拱形门廊,市工艺美术厂的锻打声愈发清晰。这里守护着传承300余年的芜湖铁画技艺,匠人们以锤为笔、以铁为墨,在砧台上锻造出《千里江山图》的磅礴气势。一幅铁画需经剪、錾、锉等十余道工序,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山水人物气韵天成——这项始于宋代的国家级非遗,将冰冷的铁片化作流动的艺术长卷。若对民俗艺术感兴趣,南陵县的十兽灯同样不容错过。这种集脸谱、剪纸与神话传说于一体的灯会表演,以怪异灯具和奇特歌舞独树一帜,每逢节庆便点亮皖南的夜空。
![]()
三、活态博物馆:从古建到演艺的空间叙事
芜湖古城不仅是静态的历史载体,更是动态的文化剧场。城隍庙的明代斗拱下,游客可参与非遗工坊,亲手制作通草画或堆漆画:前者以洁白通草片贴绘山水人物,色彩艳丽且历久弥新;后者融合泥塑浮雕与油画技法,七道工序打造出雍容富丽的艺术珍品。夜幕降临时,鸠兹演艺小镇的实景剧《悟道徽商》拉开帷幕,滚烫铁水泼向夜空化作火树银花,演员穿梭于观众席间讲述徽商传奇,沉浸感令人恍若穿越时空。而繁昌区博物馆内,战国青铜器与东汉陶俑静静诉说这片土地的厚重过往。
![]()
四、自然与人文共生的诗意栖居
非遗之旅不止于古城。西河古镇的粉墙黛瓦倒映水中,珩琅山风景区的佛塔与竹林相映成趣,陶辛水韵景区的万亩荷花荡漾着江南风韵——这些自然景观与非遗文化共生,形成独特的地域美学。无为鱼灯的舞者手持彩灯模拟游鱼,动作轻盈如碧波荡漾;繁昌民歌的旋律随山野清风飘散,粗犷号子与婉转小调交织成田园牧歌。若逢春日,不妨走进南陵县何湾镇,看农人插秧时吟唱秧歌,感受非遗与生活的无缝衔接。
五、打破认知误区:重新定义古城体验
许多人误以为芜湖古城只是仿古建筑群,实则不然。周瑜点将台的东汉遗石、衙署前门的清代门楣皆是货真价实的古迹,就连萧家巷的石板路也保留了明清原物。更有甚者认为古城仅适合拍照打卡,殊不知这里的非遗体验能填满一整天:上午在铁画工坊学习锻打基础技法,下午于通草画工作室勾勒水墨意境,傍晚观赏鱼灯舞动祈福,夜晚沉浸于实景剧的光影盛宴。这种多层次的体验,让历史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现场。
结语
从耿福兴蒸腾的热气到鸠兹小镇漫天的铁花,从铁画匠人的茧手到民歌手沙哑的歌喉,芜湖的非遗故事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滋养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在这里,每一口美食都是历史的回响,每一件工艺品都是匠心的史诗。当你踏上归途时,或许会惊觉:所谓非遗,不过是把千年时光酿成了一杯酒,邀你共醉于这方水土的深情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