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日军方隔空对阵!解放军落弹区扩大,日本电磁炮上场,美军撤了

0
分享至

中日关系紧张之际,日本高调测试电磁炮,其目的是什么?释放了怎样的信号?解放军在黄海接连数天实弹演习,又说明了什么?

近期,因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台谬论,中日关系空前紧张。就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日本高调的公布了一段电磁轨道炮海上试验细节,根据最终的测试结果显示,目标船不仅被弹丸击中,同时,在技术参数方面,日本还得到了两项关键信息:一是炮口初速提升至约2300米/秒,相较于2023年的2230米/秒略有提高;二是炮管寿命突破200发,远超之前120发的设计目标。



拿电影片段“虚空”示威

这几天的大国博弈场上,上演了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蒙太奇”大戏。一边是日本首相在国会慷慨陈词,要为海峡对岸的战事押上国运。

另一边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官方账号发出“惊天一射”,试图用视觉冲击力来展示肌肉。



然而,这肌肉亮得多少有点尴尬,因为眼尖的人很快发现,日本自卫队不仅把虚构的电影画面当成了真实的演训战报,就连他们寄予厚望的盟友,也在关键时刻悄无声息地把自己最锋利的长矛给撤走了。

在这场错位的攻防中,有人在演戏,有人在磨刀。日本政府高层似乎陷入了一种只能靠“修辞”和“特效”来维持威慑力的怪圈,而海那一头的回应,则是实打实的落弹区划定和舰队穿越。



最近中日关系的空气紧绷到了极点,可谁能想到,打破沉默的并不是哪一方的宣战书,而是一条看起来极为乌龙的社交媒体动态。

11月15日,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官方账号突然变得杀气腾腾,一段展示主炮齐射、导弹腾空的视频横空出世,配文更是言之凿凿地宣称舰船、武器乃至“解决方案”都已一切就绪,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开火”,画面中的火力倾泻而出,仿佛马上就要奔赴决战战场。



就在日方发布视频的前后脚,黄海海域的风浪骤起。

从11月17日到19日,黄海中部部分海域枪炮齐鸣。紧接着,18日至25日,黄海南部每天早八点到晚六点进行实弹射击,落弹区甚至比以往更得更深更广。

在日本自卫队近年日益频繁进入黄海以北海域的背景下,中方此番演训既可理解为对“涉台言论”的回应,也是一种对日本试图军事介入的前置反制。



不仅如此,由055大驱、054A护卫舰组成的远海编队,更是大大方方地穿过大隅海峡进入太平洋。

这可不是电影特效,这是万吨钢铁巨舰在地图上划出的真实轨迹。

解放军在用物理意义上的封锁线和突破岛链的航迹,告诉对方什么是真正的近海控盘能力。一方是在屏幕上“全副武装”,另一方则是把海图直接变为了演兵场。



指望“实验品”撑起野心

既然在视觉上输了一筹,日本便试图在“硬科技”的数据上找回场子。这段时间,东京方面密集地抛出了一系列看似眼花缭乱的新型武器参数,颇有点想要弯道超车的意思。

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个被吹得神乎其神的“电磁炮”。按照日方公布的最新工程进度,这款武器的炮口初速已经从去年的2230米/秒提升到了约2300米/秒,而且炮管寿命也突破了原有设计的120发,勉强够到了200发的门槛。

他们声称这是为了拦截高超音速导弹,构建所谓的“多层次防御体系”。



但这更像是为了掩人耳目的说辞,稍微懂点军事的人都看得出来,这种高速动能武器真正的威胁在于进攻。

再配合上那些部署在九州、具备隐身能力的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以及设计射程想要升级到3000公里、速度超过5马赫的HVGP高超音速导弹,日本的战略企图其实已经写在脸上了:他们想把矛头伸得更长,甚至妄图覆盖台湾乃至大陆腹地,彻底打破“专守防卫”的紧箍咒。



可惜的是,这些参数再华丽,也无法弥补日本在地缘战略上的先天缺陷。这就好比一个人手里拿的长矛再锋利,如果身躯是玻璃做的,那他在搏斗中依然没有任何胜算。

日本作为一个狭长的岛国,其精华工业带、能源港口几乎全部裸露在漫长的海岸线上,缺乏最基本的战略纵深。



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此前在社交平台X上发布的那张双语海报所警告的,如果背离了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的政治承诺,干涉中国内政,等待他们的将是“迎头痛击”。

这句话的分量极重,因为对于日本这样高度依赖海运和外贸的国家来说,“粉身碎骨”并非一句空话。



一旦东亚海域因战火被封锁,那些放在九州岛上的导弹、尚未完全成熟的电磁炮,根本无法为这个国家撑起哪怕一把保护伞。

这种“矛强盾无”的极端不对称,注定了其军事冒险只是一场没有退路的豪赌。



内阁放狠话与盟友撤装备

在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背后,核心的驱动力来自于日本政坛那股试图借题发挥的危险冲动。

作为首相的高市早苗,为了迎合国内保守派势力,在这场博弈中扮演了最激进的推手。11月7日的国会答辩成为了这场风波的导火索,她竟然公然宣称,如果中国大陆对台动武,日本可以通过逻辑关联将其判定为“存亡危机事态”。



这八个字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它的潜台词是日本可能借此行使集体自卫权,直接武装介入台海冲突。这是对红线的赤裸裸踩踏,也是战后日本领导人罕见的直接表态。

然而,令人玩味的是,就在这番狠话放出去引起轩然大波后,高市早苗本人却选择了战术性“装死”,面对后续的质疑闭口不谈,只留下一帮下属和其他高层在各种场合试图“灭火”,解释说这只是假设性讨论,并非既定政策。



这种敢点火却不敢面对这一把火烧起来后果的做法,不仅显得政治手腕稚嫩,更透露出一种投机心态。

更讽刺的是,就在日本政府高喊“危机”试图拉盟友下水的时候,他们最指望的“大哥”——美国,却用脚投票做出了最诚实的选择。



9月份的时候,美国借着“坚毅之龙”军演的名头,把令人生畏的“堤丰”中导系统搬到了驻日美军岩国基地,甚至一度摆出了一副要效仿在菲律宾那样长期赖着不走的架势,这被外界普遍视为美日联手威慑中俄的重要信号。

可是,等到11月17日,也就是中方黄海演习开始、日方因为高市言论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微妙时刻,岩国市政府突然通报,美军的“堤丰”系统撤了。这不是暂时的调整,而是真正的撤离。



美国人的情报网显然比日本政客的嘴巴要敏感得多,面对广岛、山口等地市民团体连日递交的抗议申请书,面对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直接抛出的核威慑警告,以及中国方面在黄海展现出的雷霆手段,华盛顿显然不愿意在这个时间点充当日本激进政策的“人肉盾牌”。



这就是赤裸裸的“盟友真空期”。

当高市早苗还在幻想着通过把台湾问题内政化来绑定美军入局时,美军资产却极其灵活地选择在暴风雨来临前夕先走为上。



外交部海报上严厉的警告尚在耳边回响,现实中所谓的“坚实盟友”却只给日本留下了一个空荡荡的基地停机坪。

这种尴尬的时间差,把日本这种“狐假虎威”的战略空虚暴露得淋漓尽致。



结语

回过头看这段时间发生的一切,日本的一系列动作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却又执行得漏洞百出的蹩脚演出。

他们试图用战术上的微小躁动,来掩盖国家在战略层面上被逐渐边缘化的焦虑,也试图用强硬的政治语言,来填补国内经济疲软和人口衰退带来的信心黑洞。



日本决策层似乎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在绝对的实力和地缘铁律面前,任何形式的表演都不仅苍白,而且危险。

当第一岛链的实际控制力正在不可逆转地发生流变时,当美军已经开始用实际行动展示其“弹性部署”的意图时,那些停留在口头上的“狠话”,除了把自己推向更加孤立无援的历史死角外,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这场从电影里借来的“威风”,终究还是会被现实的海风吹得一干二净。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音乐时光的娱乐
音乐时光的娱乐
评说娱乐热点
389文章数 832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