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报)
转自:劳动报
![]()
双11收官不久,电商平台上的商家们除了盘点销售战绩,还陷入了一场由AI技术催生的“新型退款”售后危机。近期,多位商家向记者吐槽,部分买家利用AI工具制作商品瑕疵假图,以此申请“仅退款”,涉及美妆、生鲜、服饰等多个类目,此类情况已遍布各大电商类目,甚至衍生出传授造假技巧的灰色产业。
商家遇AI假图骗退款
上海闵行区经营进口美妆店的李女士就遭遇了此类情况。她向记者爆料,双11期间店铺一款面霜销量破千,却收到十余条“商品变质”的仅退款申请,买家均附上“膏体发霉”的图片。但该面霜密封性强,保质期长达3年,且发货前都会逐件检查。“让买家提供开箱视频,对方要么拒绝要么发模糊片段,用AI检测工具分析后,发现图片发霉处像素异常,符合AI生成特征。”李女士无奈表示,为避免平台处罚,最终只能同意部分退款,直接损失近2000元。
无独有偶,上海浦东新区一家生鲜网店店主王先生也吐槽,曾有顾客称收到的草莓“腐烂过半”并附图,但图片中草莓的腐烂痕迹分布均匀,与自然腐烂状态不符,“要求补充称重视频后,对方立刻撤销了申请”。
更值得警惕的是,围绕“仅退款”已形成组织化灰色产业,有“教程师傅”售卖造假技巧,宣称“一个账号可成功退款30次”,从AI修图工具开发、账号收购到“代退”服务,分工明确且隐蔽性强。
涉嫌违法,需多方共治
针对这一乱象,多位专家明确指出,AI伪造证据骗“仅退款”已触碰法律红线。网经社特约研究员董毅智律师表示,该行为违背《民法典》诚实信用原则,属民事欺诈,商家可请求撤销退款;若累计金额“数额较大”,则可能涉嫌《刑法》诈骗罪,即便单笔金额小,多次作案也可能被追责。网经社特约研究员程亮律师补充,AI假图骗退款性质更恶劣,轻则构成民事侵权,重则需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
从市场影响来看,国内首份《电商平台“仅退款”调查报告》主编曹磊表示,这一灰色产业已从零散“薅羊毛”演变为组织化、专业化产业链,涵盖编写教程、开发造假工具、收购账号、提供“代退”服务等环节,隐蔽性强、打击难度大。“商家本可通过‘无障碍退换货’等创新服务提升竞争力,但这些服务如今可能成漏洞,导致商家在服务创新上畏首畏尾。”他认为,这一行为对电商生态造成全方位破坏:中小商家可能因恶意退款陷入经营困境,平台面临优质商家流失风险,合规消费者最终可能承受提价、售后收紧的后果。
在应对措施上,董毅智建议多管齐下:监管部门需完善法规,明确法律后果,细化商家保护条款,同时推行《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AI生成内容带不可篡改标识,并建立跨平台消费信用联动机制;电商平台需履行合理审查义务,打破“仅看图片即退款”模式,增加人工审核和技术核验,对恶意账号采取封号等措施,明确审核失职的赔偿责任;商家则要强化证据留存,如发货全程录像,遇可疑申请可要求买家提供多角度视频。
曹磊总结,应对AI滥用需监管划底线、平台织防护网、商家提自卫能力、消费者守诚信,多方合力才能筑牢防线,维护电商行业健康发展。
头图为某平台上的“代退”服务页面截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