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广西LNG外输管道复线工程完成过半里程的捷报传来,这项国家“十四五”重大能源工程的意义,早已超越263公里焊接长度的物理维度。在这条“桂气入滇”新动脉的背后,一项名为“建管融合”的制度创新,正悄然改变着重大能源工程的建设逻辑。它不仅关乎管道何时贯通,更关乎如何贯通——从“交钥匙工程”到“终身负责制”,一种更具韧性与责任的建设范式正在西南群山间落地生根。
![]()
作为国家“十四五”重大能源基础设施,该项目全长346.8公里、年输气10亿立方米的设计规模,绝非简单的管道延伸。其战略价值在于打破云南“气源单一”的历史困局——通过海外LNG资源经管道直输云南腹地,与中缅管道形成“双气源”保障体系。这一变革将彻底改变西南地区能源供给结构,使云南从“单一通道”转向“立体网络”,为区域能源安全注入“双保险”基因,更释放出能源结构优化带来的绿色发展红利。
![]()
在滇桂交界处山高谷深、地质复杂的“地质博物馆”中建设长输管道,传统“建设者交钥匙、接收者再整改”的脱节模式难以为继。国家管网集团云南公司深度实践“建管融合”机制,通过“党建融合、目标融合、过程融合、考核融合”四大维度,凝聚设计、施工、监理多方力量,从管理源头建立“项目制”工程建设责任体系,将运营需求前置到建设全周期。以文山作业区技术员李洪卫为代表的建管融合人员,参与制定“工程建设与生产运行一体化”管理方案,助力项目实现“零延误、零事故”的双目标。他们从设计审查到工程验收全程介入,在坡度近50度的陡坡地带监督管沟回填、焊接质量,通过优化设计将广南段施工效率提升30%以上。这种“终身质量担保人”角色定位,使工程从诞生之初便具备“运营级”品质基因,彻底消除了“建设—验收—整改”的冗余链条,成为工程高质量推进的核心密码。
![]()
项目在推进中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路由优化绕避11处生态敏感区,采用生态袋截水墙技术拦截水土流失超85%,累计恢复植被1200亩——这些数据背后,是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深度协同。在喀斯特地貌区,56道截水墙与山体植被恢复工程形成立体防护网,既保障管道安全,又守护了生物多样性,真正实现了“绿脉通途”的愿景,为能源基础设施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标杆。
“建管融合”的成功实践,不仅为项目2026年投产运营奠定基石,更折射出我国重大能源工程管理的范式革新。该模式打破了建设与运营的壁垒,将运营标准嵌入建设流程,形成“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的闭环管理。这种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理念启示我们,一流的工程不仅需要一流的技术和设备,更需要一流的制度和管理文化作为保障。对于我国“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各类重大基础设施实现从“建成”到“建好”的跨越,具有普适性价值。
从能源安全战略上看,“桂气入滇”工程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管道延伸,更是管理创新、绿色发展、安全保障的立体融合体。随着这条能源新动脉的贯通,西南地区将迎来更稳定的能源供给、更优化的能源结构、更坚韧的能源安全防线。而国家管网集团云南公司“建管融合”模式所沉淀的“云南经验”,更将如种子般播撒至更多重大工程,在中华大地上生长出更多“安全、高效、绿色”的能源动脉,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的清洁动能。
记者/张 苑
编辑/张 苑
一审/苏莉鑫
二审/古 然
三审/卢 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