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爬个楼梯就气喘吁吁,平时走几步路就累得不行,甚至晚上睡觉时需要垫高枕头才能呼吸?这些看似"老了"的"正常现象",可能不是年龄的必然结果,而是心衰在向你发出警报!
心衰,这个被误认为是"老年病"的慢性病,其实正在悄悄侵蚀着千万人的健康。数据显示,我国心衰患者已超过1200万,每年新增300万!更可怕的是,心衰患者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非常高,出院后6个月内再住院率高达25%~40%。
心衰不是"老了就该有"的病,而是可以"管好"的慢性病!
很多人以为心衰是"老年病",是"心脏老了"的必然结果,但事实并非如此。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得到控制,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极大改善。
心衰的"隐形信号":你可能正在忽视!
心衰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容易被误认为是"老了"、"累着了"。但以下这些"小信号"可能是心衰的早期预警:
1. 走路、爬楼梯比以前容易气短
2. 睡觉时需要垫高枕头才能呼吸
3. 脚踝、腿部出现水肿
4. 体重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3天内增加2公斤以上)
5. 持续疲劳,即使休息后也难以缓解
![]()
心衰的"真面目":不是"心脏不跳了",而是"心脏跳不动了"
很多人以为心衰就是"心脏停止跳动",其实不然。心衰是指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无法满足身体对血液的需求。就像一辆老旧的汽车,发动机动力不足,无法正常行驶。
心衰分为HFrEF(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mrEF(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和HFpEF(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心衰,治疗方法也不同。
谁是心衰的“后备军”?
心衰通常是其他心脏疾病的“终末战场”。以下人群是心衰的高危人群:
1. 高血压患者:长期高压状态,心脏泵血阻力太大,最终被“累坏”。
2. 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或坏死,直接削弱泵血能力。
3.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毒性会损害心肌细胞和心血管。
4. 心脏瓣膜病患者:阀门关不严或打不开,增加心脏负担。
5. 有心肌病或心衰家族史者。
6. 长期心律失常者(如房颤)。
7. 老年人:心脏功能随年龄自然衰退。
确诊心衰,需要做哪些检查?
如果医生怀疑心衰,通常会安排以下检查:
1. 心脏超声:这是诊断心衰的“金标准”。它可以像给心脏拍B超一样,直观看到心脏结构、大小、室壁运动,并计算出最关键的一个指标——射血分数(EF值),它代表了心脏的泵血效率。
2. 血液检查(BNP/NT-proBNP):这是心衰的“警报器”。当心肌受到牵拉时,会释放这种物质,其水平越高,提示心衰可能性越大或程度越重。
3. 心电图、胸片:作为基础筛查,辅助判断。
![]()
心衰管理的"黄金法则":药物+自我管理=成功
心衰治疗中,药物可以发挥一半作用,而另一半"江山",需要靠患者的自我管理来守护。心衰患者出院后,通过居家自我管理,可以稳定病情,延长寿命,真正做到"管得好,就活得好"!
心衰自我管理的4大关键点:
1. 限水限盐,不是"苦行僧",而是"科学管理"
限水:每天液体摄入量小于2L,包括水、汤、粥等所有含水分的食物。重度心衰患者需控制在1.5L以内。
限盐:每天食盐摄入量控制在4-6克,相当于一个啤酒瓶盖的量。避免吃咸菜、咸肉、酱菜等高盐食物。
小技巧:用有刻度的杯子控制饮水量,分次少量饮用;在水中加几片柠檬,既能缓解口渴,又能增加口感。
2. 适度运动,不是"躺平",而是"科学锻炼"
心衰患者不是不能动,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动。当心衰症状稳定后,可以逐步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症状、不感到疲惫为宜。
轻度心衰患者: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活动
中度心衰患者:可在家属帮助下进行下肢被动运动
重度心衰患者:应以休息为主,避免过度劳累
记住:不要与健康人盲目攀比,要"量力而行",保护好自己的心脏。
3. 规范用药,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科学坚持"
长期规范的药物治疗是心衰治疗的基石。心衰患者需按医嘱服药,切不可私自停药、减药,以免疾病反复或加重。
重要提醒:未经专科医生同意,更不可擅自加用消炎镇痛药、激素等。
4. 监测体重、血压、心率,不是"麻烦事",而是"救命手段"
体重:每天监测体重,3天内突然增加2公斤以上,可能是液体潴留的早期信号。
血压、心率:每天至少测量一次,记录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
![]()
心衰治疗的"新四联"时代:从"金三角"到"新四联"
近年来,心衰治疗迎来重大突破。2021年,心衰治疗进入"新四联"时代,即ARNI/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和SGLT2i四类药物。
SGLT2i(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被证实能显著降低心衰住院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无论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这意味着,心衰治疗不再是"单一武器",而是有了更全面、更有效的"组合拳"。
心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和自我管理,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极大改善。数据显示,心衰患者通过科学管理,可以将再住院率降低25%~40%,病死率显著下降。
心衰患者的"生活小确幸":
每天称体重,记录变化
遵医嘱服药,不随意增减
适度运动,每天散步20分钟
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心衰不是命运,而是可以管理的慢性病。你不是在与疾病对抗,而是在与健康同行。"
心衰不是"老了就该有"的病,而是可以"管好"的慢性病。从今天开始,关注自己的心脏健康,做好自我管理,让心衰不再成为你生活的"阴影",而是你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