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风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重要部署。日前,教育部、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提出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支持各地教育部门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企业、家庭社区等,积极构建区域科技教育合作网络。
科技教育的落地,离不开多方协同推进,拓展场景、整合资源。走出校园、科技馆,在咱们百姓“家门口”是否也能获得优质科技教育资源?本期中国科协之声与您一同走进福建,看曾经遥不可及的科技课堂,如何稳稳“搬”到百姓身边→
在福州凤林社区
志愿者身旁围满了孩子
当干冰遇热升腾起阵阵白雾
孩子们眼中满是好奇与惊喜
在厦门后浦社区
少年们为“鼓浪屿桥梁设计”项目方案
争论不休却乐在其中
在龙岩城南社区
“彩虹制造者”趣味课堂上
连路过的家长都被吸引
驻足观看
沉浸感受科学的乐趣
![]()
厦门后浦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开展“鼓浪屿桥梁设计”活动
![]()
龙岩城南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开展“彩虹制造者”活动
这里没有实验室冰冷的灯光,也没有讲台带来的距离感——科技教育,就藏在一堂堂生动的课、一场场有趣的活动、一次次温馨的亲子协作里。它不张扬,却足够打动人心。空间虽有限,却能装下无数双好奇的眼睛,承载一颗颗跃动的心灵。
这正是福建省持续推进的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将科技课堂“搬”到百姓家门口,让科技不再遥不可及,让科学探索融入日常生活。
“高大上”的科技资源
送到居民楼下、村口校旁
机器人编程、无人机试飞、3D打印绘画……在宁德柘荣县上黄柏村这个深山村落里,孩子们第一次亲手操控航模,看着航模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那是属于他们梦想的轨迹。走进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这里设备齐全,从禁毒科普到中草药种植的多元课程,孩子们都能体验。教室里,欢笑声此起彼伏,久久回荡。
![]()
宁德柘荣县上黄柏村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开展航模活动
这个坐落在偏远山村的工作室,划分出机器人编程区、航模实验室、科技展示角等多个功能区域,并结合当地特色中草药产业开展主题科普,不仅帮乡村孩子提升了科技素养,更点燃了他们的实践热情。
“老师手把手教,孩子学得开心,我们也放心。”在漳州登科社区,一位家长由衷感慨,“以前总觉得科学是‘高大上’的事,没想到现在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动手做实验。”
过去,寻求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往往要带着孩子奔波于科技馆、培训班之间,既费时间又费精力,成本还不低。对乡镇和偏远地区的孩子来说,“够不着”优质科技资源,更是长期困扰他们的难题。
如今,这一局面正在被打破。
福建省科协聚焦基层科普“缺师资、缺内容、缺资源”三大痛点,构建起省、市、县(区)科协“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活动体系。通过联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学会及公益组织等多方力量,组建起一支由科技工作者、大学生、家长组成的多元科普志愿者队伍,将原本“高大上”的科技资源,送到居民楼下、村口校旁。
![]()
福州市开展市级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夏令营活动
![]()
福州凤林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开展“空气炮”科学表演秀
干冰实验、空气炮、无人机试飞……这些曾经只在电视里见过的场景,如今正通过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走出“荧屏”,成为孩子们周末生活“触手可及”的日常体验。截至目前,福建已建成省级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445家,累计开展活动近1万场,惠及青少年超32万人次。
“看到乡村孩子第一次接触无人机编程时,眼里闪着的好奇光芒;看到他们在科技竞赛中互相协作、突破难关时的专注模样,我就真切地体会到了科普的意义。”科技辅导员、永安三中副校长刘平如是说。
用贴近生活的创意
点亮孩子们的眼睛
如果说传统课堂是教会孩子“世界是什么样子”,那么这些社区青少年工作室的目标,则是要让孩子亲手去“建造一个新的世界”。
在这里,科学不再是试卷上的选择题,而是指尖转动的齿轮、屏幕上跳动的代码、航模起飞那一刻的欢呼。孩子们也不再只是坐在台下的听众,而是变身成了设计师、工程师、探索者。
福州程厝社区冬令营里,孩子们亲手将显微镜、遥控赛车、蠕虫机器人一步步组装成型;南平棋盘社区的Scratch趣味编程课上,青少年通过拖拽模块,慢慢弄懂了算法逻辑;三明龙岭社区组织学生走进航空科普基地,亲手拼装C919客机模型,在动手过程中,感受大国重器背后的科技魅力……各地工作室根据青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需求,以沉浸式体验和项目式学习为核心,推动科技教育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
![]()
福州程厝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开展模型拼装活动
更令人欣喜的是,“科普+非遗”的创新融合,在各地工作室绽放光彩:福州凤美社区的亲子剪纸、京剧脸谱绘制活动,让孩子在动手创作中感受传统美学与对称科学;厦门禾欣社区举办的非遗烧箔画活动,用传统技艺展现出材质与温度的奇妙反应;龙岩御佳园社区组织的自制元宵花灯活动,巧妙融入电路知识,让传统节日里多了一抹科技之光……科技与文化在这里相遇交融,理性与情感在这里同频共振。孩子们收获的不只是科技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化认同与自信。
![]()
福州新秀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开展“拓片里的历史密码”活动
“以前孩子放假就抱着手机玩,现在每周都盼着来工作室上课。”一位家长笑着说,“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回家后还会当‘小老师’,给我们讲课堂上学到的科学原理。”
在寓教于乐中,科技知识入脑入心;在动手实践中,创新思维悄然萌芽生长。
“快乐才是孩子最好的‘心灵鸡汤’。”厦门第三中学老师宋建刚强调。多年来,他在二十多个社区工作室指导教学,始终坚持用生活化案例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改造抓娃娃机的概率机制、设计会因关灯而“入睡”的虚拟猫等。这些贴近生活的创意,总能瞬间抓住孩子的注意力,点燃他们探究原理的热情。
因地制宜
打造“一社区一特色一品牌”
一间几十平方米的活动室,能创造多少可能?
厦门江村社区的答案是:航天模型、机器人套件、电子积木……30多种器材整齐摆放,每年接待1000多人次前来体验。工作室负责人王烨莹回忆:“最早这里只有一台旧木工机床,现在孩子们不仅可以搭探月车、做航模,还能参加研学旅行。”
![]()
厦门江村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开展探月车DIY活动
这样的蜕变,离不开一套规范又灵活的管理机制。
随着工作室数量增多、覆盖面扩大,如何确保运行有序、活动有质,成为关键问题。福建省科协先后出台《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建设指南》《福建省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评估标准》,搭建省级管理平台,明确安全制度、开放时间、师资培训等各项要求。还将工作室纳入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每年组织考核评估,评选优秀案例,推广先进经验,推动形成“建得好、管得实、用得活”的良性循环。
在此基础上,各地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打造“一社区一特色”。厦门莲翔社区主打航空文化,依托厦门航空和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打造“凌云少年 筑梦飞翔”品牌;平潭蓝海工作室“靠海吃海”,组织孩子画贝壳创意画、做生态鱼缸、拼海洋航模;漳州平和县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聚焦人工智能,不仅面向社区开课,还主动送教进校园,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超50场次。
![]()
漳州平和县青少年科学工作室送教进校园
![]()
厦门莲翔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开展“探秘飞机”活动
“一个小小的工作室,能带来大变化。”龙岩双路亭社区党委书记冯建永说,“它不仅是孩子们的科学乐园,也成为了邻里交流的新纽带、社区治理的新支点。”
对高校教师而言,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也是服务社会、反哺基础教育的重要平台。“工作室为我们提供了发挥专长的机会。”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团委书记郭江淮表示,“它不仅是学生的实践空间,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练兵场’。”
播撒科学希望,面向美好未来。这场由科协牵头、多方协作、扎根社区的科技教育行动,正用最朴素的方式,回答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更多孩子爱上科学?答案其实很简单——给他们一个可以动手实践的地方,给他们一次亲身体验的机会,给他们一群愿意陪伴指导的老师。
小空间承载大梦想,微课堂孕育大未来。从城市到乡村,一个个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如同星星之火,既点燃了无数孩子心中对科技的热爱,也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部署打下了坚实的基层基础。未来,福建省科协将继续完善资源对接机制,提升活动质量,推动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向更广、更深、更实的方向发展,真正把“家门口的科技课堂”办成老百姓信得过、孩子们喜欢的科技乐园,为培育新时代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
供 稿:福建省科协
责 编:郭玮瑾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