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饿,叫“奶奶觉得你饿”,不知道我们从小是否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呢?
小时候放学回家,奶奶总会一把拉住你:“哎呀,瘦了!肯定饿坏了吧?”
你刚吃完两根烤肠、一杯奶茶,肚子还圆滚滚的,连忙摆手:“我真不饿。”
奶奶眉头一皱:“小孩子懂什么饿不饿?奶奶看你脸都尖了!”
于是,一碗热腾腾的鸡汤面又端到你面前——不吃,就是“不孝”。
这不是爱,这叫“虚假同感偏差”:奶奶把自己当年的饥饿记忆,投射到你身上。她饿过,所以觉得你肯定也饿。她不懂你为什么不想吃,就像晋惠帝不懂“何不食肉糜”。
![]()
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诞,但几乎每天在我们身边上演,不信,你来瞧瞧吧!
有一种累,叫“领导觉得你不累”
周末,你刚想躺平,领导在群里@全员:“这个项目大家加个班吧,反正你们周末也没事干。”
你心想:“我没事干?我打算睡12小时!”
但领导不这么想。他自己是个工作狂,就觉得“大家都跟我一样,闲着也是闲着”。
于是,你的周末没了,他的“虚假同感”赢了。
![]()
有一种简单,叫“学霸觉得简单”
考试前,你抱着数学题抓耳挠腮,忍不住问同桌:“这题怎么解?”
学霸瞄了一眼:“这不很明显吗?一看就知道答案啊。”
你怀疑人生:“明显?我盯着它看了半小时!”
学霸不是装,他真的觉得“很简单”。他的大脑结构跟你不一样,于是他把“我觉得简单”当成了“人人都该觉得简单”。
![]()
有一种冷,叫“全世界都觉得你冷”
你妈觉得你冷,你爸觉得你冷,你室友也觉得你冷。
你穿着短袖在屋里吃冰棍,他们围着你喊:“快穿外套!冻感冒了别哭!”
你解释:“我真不冷,我体温高。”
他们摇头:“这孩子,嘴硬。”
![]()
——这不是关心,这是投射。他们冷,所以觉得你肯定也冷。
上面的故事仅仅是生活中的一角,那么,如何破呢?首先要承认“我不是你”。
“虚假同感偏差”之所以难破,是因为它藏在“我是为你好”的背后。
但真正的“为你好”,是先问一句:“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而不是“我觉得你该怎么样”。
下次奶奶再端饭,你可以说:“奶奶,我爱你,但我真不饿。等我饿了,一定吃三碗。”
领导再让加班,你可以说:“我理解您着急,但我周末需要休息,周一我高效补完。”
学霸再说“这题简单”,你可以回:“对你来说是1+1,对我来说是哥德巴赫猜想,咱能换种讲法吗?”
所以打破“虚假同感偏差”的第一步,是承认:
“我觉得的,只是我觉得的。”
真正的同理心,不是“我替你感觉”,而是“我听见你怎么感觉”。
所以,下次你想说“你怎么会不冷/不饿/不累”时,先停一停,问一句:
“你现在,到底感觉怎么样?”
——这句话,可能比十件外套、三碗鸡汤、五个加班包,都更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