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受秋霖和冷空气影响,陕西部分地区土壤墒情过大,旋耕、整地等播种前准备工作进展缓慢。前茬作物收获推迟或土壤湿度过大导致小麦晚播。这种情况下,晚播小麦将面临积温不足、苗小苗弱、分蘖少、根系差等一系列问题,增加了遭遇越冬冻害的风险。
![]()
日前,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布《小麦高质量晚播技术要点》,给广大农户和农业生产部门支招,为晚播小麦开出保产“良方”。11月18日,结合当前的天气情况,记者采访相关农业专家。
问: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我省有一次大范围寒潮大风天气过程。请问本次降温对我省冬小麦晚播田块有什么影响?
小麦育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闵东红:针对本次寒潮,建议分类田间管理,一是由于今年秋播期间持续降雨,土壤含水量大,播期普遍推迟,大部分小麦刚刚出苗,对于精细田块小麦幼苗的危害不大,无须采用防冻措施。二是对于大土坷垃较多的田块,建议采用喷灌、滴灌或少量灌溉措施,促进土块溶散,减少土壤缝隙,提高耕层保温作用,降低冻害风险。三是对于雨前较早播种田块,幼苗发育较快,建议少量灌水,或喷施防冻剂,增强幼苗抗寒能力。
问:除了播种期推迟,持续的阴雨和田间积水对土壤物理结构(如板结、透气性)和化学性质(如养分淋失)造成了哪些具体危害?这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何影响?
小麦育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闵东红:今年持续的阴雨天气,造成田间积水严重,对土壤耕层的团粒结构、肥力,以及土壤微生物带来显著影响,引起耕层土壤板结,导致土壤团粒黏化、透水性降低、透气性减弱,使秋作物根系缺氧进而造成渍害。同时,长期的雨水浸泡不仅会引起土壤养分的淋溶,降低土壤肥力,还会造成土壤酸化,不利于下茬作物种子发芽和生长。
过量降水还影响秋作物种子入土的质量。耕层土壤的诸多变化会导致种子的发芽期变长、种子发芽顶土能力下降,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今年秋播切勿操之过急,一定要深翻耕层,待耕层渗水破墒、风干到耕层土壤墒情合适时再播种。这样可最大程度降低持续降水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问:《小麦高质量晚播技术要点》如何精确实施?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组专家、陕西省小麦产业体系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张睿:适期种植技术已难以应对当前极端天气带来的新问题。晚播不等于减产,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做到科学晚播和高质量晚播。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晚播关键技术集成,将晚播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实现“以技补晚,以质保产”。
其要点包括:改旋耕为“深翻或深松+旋耕”,加快分墒,打好播种基础。针对耕层土壤过湿、犁底层过浅的问题,建议摒弃单一的旋耕作业,优先采用深翻或深松,打破犁底层,加快耕层土壤水分下渗,促进分墒。待土壤墒情适宜时,再进行旋耕,精细整地,达到“深、松、平、细、实、足”的标准,为种子创造一个上虚下实、温暖舒适的“温床”。
改适期早播为适墒晚播,确保一播全苗。
晚播情况下,抢时固然重要,但绝不能盲目抢播。必须坚持“适墒播种”的原则。避免在湿度过大时机械下地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播种质量。
鉴于晚播导致个体分蘖减少,必须通过增加播种量,依靠主茎成穗来保证足够的亩穗数,这是晚播技术的核心之一。相较于正常播期,每晚播一天,每亩需增加0.5公斤左右播种量,但灌区亩基本苗控制在35万株到38万株。同时,要“氮肥后移”,底肥重施磷肥,以促进根系和分蘖发育,弥补冬前积温不足。
改浅播为适深播种,防御冬季冻害。
适期播种强调浅播,但在晚播情境下,为防止小麦遭受冬季低温冻害,需要适当增加播种深度。建议目前播种深度在3厘米至4厘米。这样可以将分蘖节埋得更深,有效保护麦苗安全越冬。
编辑|李紫来审核|赵允
来源|陕西日报作者|马腾、行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