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对赖清德再祭“三连击”:第一,接受北京方面对台湾前途有发言权;第二,台积电部份移往美国还不够,台湾半导体“要全部回到美国”,台湾要吐出更多贸易顺差;第三,赖清德承诺明年将台湾军费上涨到占GDP的3%、2030年涨到占GDP5%还不够,必须要付出更多的钱向美国买武器,交更多“保护费”.
以后美国要逐步淡出台海,台湾的安全由台湾自己顾,你若搞“台独”讨打,那是你民进党自己要承担的事。
![]()
政策转向
特朗普政府的台海政策调整并非突然,而是通过一系列高层表态逐步铺陈。特朗普本人多次在公开场合用通俗比喻界定美台与中美关系,他将台湾比作 “笔尖”,中国大陆比作 “桌子”,直白传递出两者在美方战略天平上的重量差异。
他曾公开提及 “台湾与中国大陆地理距离过近,而与美国相隔万里”,暗示美国为台湾提供军事保护的现实难度,甚至直言 “中国大陆可直接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
![]()
美国军方高层的表态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战略考量。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明确承认,过去 15 年间美国针对中国的所有军事推演均以 “美方败阵” 告终,这一结论成为影响美国台海政策的重要依据。
负责国防战略政策的副防长科尔比则从利益权衡角度发声,强调台湾并非美国 “生死攸关” 的核心利益,明确承诺保卫台湾的决策将导致 “成本大于收益”,还可能激化与中国大陆的矛盾,引发连锁风险。
![]()
美国国防部副助理部长奥斯汀・达默的表述更为直接,他指出 “即便台湾局势发生变动,美国民众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实质影响”,强调美国不会为了台湾 “折断自己的矛头”。
五角大楼智库兰德公司早已提交相关建议报告书,明确提出 “支持渐进式统一” 和 “反对台独” 的核心观点,这份报告已被置于特朗普的办公桌上,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这些来自行政、军方及智库的一致声音,共同构成了美国 “淡出台海” 的舆论与政策铺垫。
![]()
台海现状决定权的表述革新
“美国在台协会(AIT)” 台北办事处处长谷立言与国民党主席郑丽文的会面,成为近期台海关系的焦点事件。会谈中,谷立言抛出了一则特殊表述:“任何对台海现状的改变,都应尊重两岸人民的意愿”,这一说法并非首次出现,却在当前局势下被赋予特殊含义。
早在 2025 年 2 月 16 日,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不久,美国国务院官网更新的两岸关系简介中就已纳入类似表述,此次谷立言的重申,被视为美方对这一政策立场的再次确认。
![]()
会谈中,谷立言还着重强调,美国的首要目标是 “避免台海发生对抗或冲突”,明确传递出不愿与中国大陆发生直接军事碰撞的态度。
这一表述引发岛内学界的深度解读,台湾军事战略学者张竞从三个层面分析其内涵:其一,美方明确台湾的未来并非仅由台湾地区民众决定,而是需要兼顾两岸人民意愿,这被认为是从 “不支持台独” 向 “反对台独” 的潜在转向。
![]()
其二,这一论述正式赋予海峡对岸在台湾前途问题上的 “发言权”,突破了此前美方的模糊表述;其三,该说法间接驳斥了赖清德当局坚持的 “两岸互不隶属” 主张,对 “台独” 分裂论调形成公开制衡。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务院曾在 2025 年 2 月 13 日更新 “美台关系” 页面,删除了 “不支持台湾独立” 的表述,当时引发两岸及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而此次谷立言的表态,被视为美方在删除相关表述后,以新的方式界定台海问题的决策主体,其核心逻辑始终围绕 “避免卷入冲突” 和 “降低战略风险” 展开。
![]()
贸易与产业的强硬施压
台美贸易谈判的持续推进中,特朗普的一则公开指责引发轩然大波。2025 年 11 月 17 日,特朗普在一场竞选造势活动中直接骂台湾 “可耻”,矛头直指台湾在全球芯片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他声称 “台湾抢走了美国的芯片生意,这一行为十分可耻”,同时高调宣布 “好消息是这些产业全部都要回到美国”,强硬姿态显露无遗。
岛内舆论普遍认为,特朗普的这番言论本质上是对当前台美贸易谈判进展的不满。美方认为台湾在谈判中付出的代价不足,尤其是在半导体产业转移方面,台积电等核心企业的赴美进程 “速度不够快、规模不够大”。
![]()
事实上,赖清德当局为争取美方支持,已在贸易领域作出多项让步,包括投书美媒提议台美达成 “零关税” 协议、加码采购美国能源产品等,但这些举措不仅未换来预期中的政治回报,反而被岛内批评为 “投降主义”,其 “过境” 美国本土的诉求也始终未能实现。
半导体产业作为台湾经济的支柱,其技术与产能是美方重点争取的目标。特朗普政府一直推动台积电等企业将先进制程生产线迁移至美国本土,目前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已进入试产阶段,但美方仍不满于现有进度,要求台湾吐出更多贸易顺差,在产业转移中承担更多成本。
![]()
这种以政治压力倒逼经济让步的做法,让台美贸易谈判陷入 “美方施压 — 台方让步 — 美方再施压” 的循环,也让赖清德当局面临 “满足美方要求则损害岛内利益,拒绝则失去美方支持” 的两难境地。
军售背后的 “刺猬化” 布局
特朗普政府近期批准的一项 3.3 亿美元对台军售项目,成为其第二任期内首次对台军售动作。消息公布后,民进党当局及 “台独” 势力表现出强烈兴奋,将其解读为 “美方支持台湾” 的重要信号,岛内绿营媒体更是大肆渲染 “台美军事合作升级”。此次军售项目主要包括防空导弹零部件、雷达系统维护等相关装备与技术支持,属于常规性防卫装备补给范畴。
![]()
但岛内保持清醒的声音却给出了不同解读。有政治评论人士指出,特朗普政府加速对台军售,本质上是 “刺猬台湾” 战略的推进步骤,核心目的是为美国 “淡出台海” 做准备。
美方希望通过持续军售,让台湾地区提升 “自卫能力”,未来即便美国减少直接介入,也能让台湾成为 “消耗中国大陆的棋子”。同时,军售也是美国在 “放弃台湾前榨干其剩余价值” 的重要手段,通过武器交易获取经济利益,弥补自身产业与财政缺口。
![]()
更值得警惕的是,持续对台军售引发的连锁反应。分析人士认为,台湾地区每一次加码军购,都将进一步激化两岸对立情绪,导致大陆方面采取更强硬的反制措施,包括加强台海军事演训、收紧对台经贸往来等。
赖清德当局承诺明年将军费提升至 GDP 的 3%,2030 年进一步提高至 5%,但这种不断增加的军事投入,不仅会挤占民生与经济发展资源,还将让台湾陷入 “越购武越不安全” 的恶性循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