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凝聚四海侨心 共绘发展新篇|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支持江门教育发展

0
分享至


11月的江门,秋风送爽。五邑大学迎来建校四十周年华诞,从1985年蹒跚起步,到如今跻身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这所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集体捐建的地方大学,用四十载光阴写就一部“侨心向学、众志兴邦”的壮丽史诗,翻开每一页,都跳动着同一个脉搏——侨胞的赤子之心。

五邑大学40年的发展历程,正是江门籍侨胞深耕家乡教育事业的生动缩影。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从硬件建设到人才培养,侨胞的赤子之心如涓涓细流,滋养着江门教育的沃土,书写着江门侨胞倾力教育、反哺桑梓的时代篇章。

桑梓情怀

内外合力创办五邑大学

在五邑大学葱郁的校园里,五座以“伟伦”命名的楼宇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由“香港伟伦基金有限公司”捐建、香港实业家利国伟先生亲笔题名的建筑群,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更见证了其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坚定支持与殷切期望。

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海内外同胞合作办学的典范,五邑大学在海内外乡亲的热切期盼中拔地而起,像“伟伦”这样刻着名字的楼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司徒赞楼、陈瑞祺科学馆、利希慎馆……这是五邑乡亲、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一直以来对学校建设发展的关心关注和鼎力支持的生动见证,满载着江门五邑海内外乡亲办好侨乡教育的殷切期望。

江门是著名的侨乡,有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530多万人,而外出打拼的侨胞返乡报效桑梓,首选几乎都是办学。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乡亲与江门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1983年,江门市第一届归侨、侨属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筹建江门华侨大学倡议书》,2年后,五邑大学正式获批成立。

当江门决定自筹资金办大学,消息一经传出,众多海内外乡贤率先响应,一笔笔汇款跨山越海而来:利国伟得知五邑大学启动资金拮据,当场捐出 500 万港币,并亲笔题赠“万事起头难”;为支持筹建五邑大学,陈经纶不仅捐赠港币100万元,更尽职尽责为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诸多贡献;作为是最早关心、支持五邑大学的捐资人之一,张子芳以香港江门同乡会、潮连同乡会和外海同乡会的名义,集资筹建五邑大学的学术交流中心——江门楼,他慷慨捐资,成为该楼主要捐资人之一……

“那些年,我们克服了资金、物资、技术等多方面的重重困难,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都凝聚着海外赤子的拳拳之心。”在五邑大学创校之初,五邑大学董事会永远荣誉会长、香港成业基础工程公司董事长马观适与许多海外华侨、港澳同胞一样,怀着对家乡、对教育的深厚情感,陆续捐建了礼堂、体育馆、教学楼等设施。“五邑大学的创办,不仅为家乡的孩子们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材。”

江门籍侨胞对这所学校长达数十年的捐助也堪称广东乃至全国捐建人数最多、捐建时间最长、捐建数额最大的侨捐教育项目。自1985年创立以来,五邑大学始终得到了大海外侨胞与港澳同胞的鼎力支持。他们慷慨解囊,不仅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资金,还捐赠了丰富的教学科研设备、图书资料,并设立了多项奖学金,为五邑大学的教育事业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据统计,五邑大学建校40年来,接受侨胞捐资赠物总额近7亿元,捐款的个人和团体超过1000个,捐资10万元以上者逾百人。其中,捐建的建筑项目达70余项;设立教育基金、奖学(教)、助(贷)学金等共40余项;捐购图书超50万册;捐助支持各类人才培养项目、实验设备、科研经费、国际交流等超1亿元,不仅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更让“侨”的基因深深融入学校的血脉。

“四十年来,五邑大学始终坚持‘内外合力,共建大学’的办学理念,在海内外华侨、港澳同胞的鼎力支持下,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侨乡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等学府。”五邑大学党委书记栾天罡指出,四十年来,五邑大学始终坚持“内外合力,共建大学”的办学理念,在海内外华侨、港澳同胞的鼎力支持下,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侨乡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等学府,“衷心希望广大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继续支持学校发展,共同谱写五邑大学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兴学重教

侨捐学校遍布五邑

养育了梁启超等文化名人的江门,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世代相传,虽身在海外,华侨们但心始终不离故国桑梓,尤其对于教育,展现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捐资出力,在侨乡大地谱写了一段又一段侨捐造福桑梓的故事,展现着一代又一代侨胞爱国爱乡的情怀。

1905年,在台山端芬伍氏宗亲的不断努力下,共筹得银币10多万元兴办学校。1906年,成务学校正式开工,1908年建成竣工。1909年2月24日,学校举行了盛大的开校庆典,时任新宁县正堂(长官)覃寿坤出席开校庆典,成务学校也成为中国第一间由华侨捐建的乡村学校,开创了华侨建校的先河。

在端芬伍氏之后,台山各大姓氏家族纷纷开始募捐自建学校。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8年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恢复,海外华侨侨汇也大量涌入国内,教育成为各大姓氏家族比拼的一个重点。这一时期,台山海外华侨支持家乡教育热情高涨,据《台山县华侨志》统计,“至民国十年,立案的学校由数十间增至200余间”。

与此同时,五邑各地都开启了华侨捐资兴学的进程。据记载,华侨兴建学校前期,主要是利用宗族姓氏、乡村地域等形式筹募款项,将村中的私塾或祠堂改为学校,或集资购地兴建新校舍。1921年后的几年间,随着华侨资本的大量注入,华侨捐资办学掀起了热潮,同时政府取缔私塾,各小学依章立案,把祖偿、社偿、庙堂等收入拨为乡村小学经费。

这些曾经或依然矗立于五邑乡村僻野、拥有西洋式校舍建筑的学校,使五邑民众的教育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一些孩子从这里走向省内、国内甚至国外更高层次的学校学习,甚至发达国家的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亦不在少数。

距离台山市区33公里的白沙镇西村,这个鲜为外界所知的村落,是当地闻名的“博士村”,走出了涉及原子能、电子、法学、经济学、化学、医学、文学等领域的42位博士、13位硕士,而有的家庭还是“一门三博士”“两代六博士”,成为五邑地区书香横溢的异数,惊艳后人。“如果没有大量海外华侨的影响,没有他们捐资兴办基础教育,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刘进表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深怀家国情怀的海外侨胞,对支持祖(籍)国与家乡发展展现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捐资出力,参与到当地交通、教育、医疗等建设之中。

1954年,台山县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期间,有华侨、侨眷代表提出提案,即由他们出钱建立一所华侨中学,并在各区、乡设补习班,以解决华侨子弟就学问题。在众多侨胞的支持、捐赠下,当年9月,台山创办华侨中学,300多名华侨子弟走进自己的学校。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五邑侨乡最早建立的一所华侨中学,也是广东省最早的华侨中学之一。

1957年,国务院颁布《华侨捐资兴办学校办法》,江门籍华侨大受鼓舞并积极捐资,迅速建起了众多华侨中学,仅台山,至1958年就建起华侨中学23所。开平也建起长沙、公联和强亚等华侨中学。新会华侨中学于1956年创办。1985年,五邑大学正式建校,江门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大学,这也标志着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集体捐建的地方大学正式诞生。

“如今江门的学生水准、师资力量比过去时提升太多,每一次回来都有新惊喜!”旅美台山籍金融家刘冠华道出了海外华侨对侨乡的深情。今年85岁的刘冠华出生在台山,虽然居住国外68年,但他的心一直在中国,在江门。长期以来,刘冠华先生伉俪不遗余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

“我为父母设立奖学金,以激励学生专注学业。设立社会服务义工奖学金,为鼓励学生多为社会服务,最近设立科技竞赛的奖学金,就是希望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支持国家高科技发展。”刘冠华表示,很高兴能够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今后将一如既往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发展尽心尽力,为侨乡学子的成长成才贡献力量。

时至今日,江门籍侨胞回馈家乡的善举善心依旧在延续,对江门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江门籍侨胞和港澳同胞共向江门公益事业捐赠累计折合人民币逾80亿元,涉及新建扩建学校、图书馆、幼儿园、医院、敬老院、桥梁、水泥道路等一大批公益项目。其中,捐赠的学校就超过2300所。

来源:江门直播APP

世界江门青年大会

☆交流☆合作☆发展☆共赢☆


微信公众号ID:GlobalYouthChanc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世界江门青年大会 incentive-icons
世界江门青年大会
为华人精英提供交流合作平台
2501文章数 80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