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在国家战略导向下,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更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 “技能报国” 理想信念、推动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深度衔接的时代任务。
为解决学生志愿服务单一且未发挥中职专业有事的困局,学校以创新思维破题,将团员先锋模范作用与学生专业技能深度融合,以 “党建带团建” 为引领、专业特色为依托,推动志愿服务从 “广谱化参与” 向 “专业化深耕” 转型。经过两年多实践探索,该校成功打造 “技暖乡村” 的特色志愿品牌,累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 200 余场,参与学生 1500 余人次,服务覆盖周边 12 个乡镇、30 余个社区,既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又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技能、坚定信念,实现育人效能与服务成效双丰收,为中职校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支部建在专业上,服务围绕需求转
为确保志愿活动精准高效推进,该校从组织架构、项目流程、激励保障三个维度发力,构建 “专业 - 支部 - 项目” 深度融合的工作体系,为志愿服务高质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组织架构层面,该校打破传统班级团支部设置模式,以专业为单位组建特色团支部。机电专业聚焦乡村小微企业设备维修需求;美工专业帮助开发农产品附加产品;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帮助村民解决农业种植实际问题。各团支部均配备 1 名专业教师担任指导顾问、1 名团员骨干担任负责人,确保服务方向与专业特色高度契合,实现 “专业人做专业事”。
项目孵化流程严格遵循 “需求摸排 - 项目立项 - 技能练兵 - 落地服务” 闭环模式。校团委每年都会组织学生深入周边乡村调查村民的急难愁盼,比如2023调研发现十二连城乡的土地因为甜瓜连种产生了根结线虫的病害、导致大面积减产;乌兰不浪村生产的大量苹果滞销。这些调研成果为后续志愿项目精准立项提供了有力依据。
针对基层需求,各专业团支部迅速行动并制定活动方案。为保障服务质量,学校将志愿项目纳入团员评议、评优评先及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表现突
出的个人与集体授予 “志愿先锋标兵”“优秀志愿团支部” 等称号,并在升学、就业推荐中予以优先考虑。一系列举措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推动志愿服务从 “要我参与” 向 “我要参与” 转变,营造 “人人想参与、个个肯奉献” 的良好氛围。
三、从实训室到田埂间,“小工匠” 的大作为
在十二连城乡,甜瓜种植是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近年来根结线虫病害频发,导致甜瓜根系受损、品质下降,亩产大幅减少,农户们忧心忡忡。该校农业技术专业团队得知这一情况后,将此作为 “小切口” 帮扶项目,迅速展开行动。
项目初期,团队成员每周往返城乡,深入田间大棚开展调研,累计记录数据 200 余组,最终明确根结线虫的传播路径与高发诱因。针对这一问题,团队创新采用 “物理防治 + 技术指导” 双管齐下的方案:一方面,指导农户对受病害影响的大棚进行 “闷棚” 处理,通过高温密闭土壤杀灭线虫卵;另一方面,分 3 批次组织专题培训,从土壤改良、种苗选择到日常田间管理,用通俗语言和现场演示,帮助农户掌握科学防治方法。为确保技术落地,团队还编写了《甜瓜根结线虫防治技术手册》,将复杂的防治流程拆解为 “图文步骤 + 注意事项”,方便农户随时查阅。经过一个种植季的实践,采用该技术的甜瓜大棚亩产提高 14%。后期学校还定期组织农业技术专业学生开展 “田间实践课”,持续为村民提供病虫害巡检、防治指导等服务,巩固帮扶成效。
![]()
在周边多个村落,“小家电维修难” 是村民们的共同困扰 —— 电饭煲、电风扇、电水壶等常用电器出现故障后,因村里没有专业维修店,只能扛到十几公里外的镇上,既费时又费力,不少还能用的电器因此被闲置。学校机电专业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发起 “家电义诊进村” 志愿项目,组建由专业教师带队、20
名学生组成的维修团队,每月定期深入各村开展服务。
每次服务前,团队都会提前通过村委会通知村民,将维修地点设在村文化活动中心。服务现场,学生们熟练地拆解电器、检测电路、更换零件,遇到复杂故障则与老师共同讨论解决方案。针对村民担心 “维修后再坏” 的顾虑,团队还会详细讲解家电使用注意事项,并留下联系方式方便后续咨询。 截至目前,维修团队已深入 8 个村落,累计修复电饭煲、电暖器、洗衣机等小家电200余件,为村民节省维修费用超 1 万元,用专业技能解决了 “家门口的难题”。
![]()
![]()
该校通过农业、计算机、机电等多专业的志愿服务,既精准回应了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专业认知、提升了实干能力。参与志愿的学生普遍表示,从田间的病虫害防治,到村民家中的家电维修,每一次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都让自己更真切地感受到职业教育的价值,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更有信心。学校通过开展 “小切口” 志愿项目,既为乡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也为学生搭建了成长平台。
四、练就立业成才 “金刚钻”,揽好乡村振兴 “瓷器活”
该校志愿服务实践并非简单的技能输出,而是 “团员引领 + 专业赋能” 的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这一模式打破 “志愿服务 = 体力付出” 的刻板认知,让中职生专业技能成为服务社会的 “硬通货”,为新时代中职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学校这种志愿服务模式搭建起 “课堂 - 实训室 - 社会” 的衔接桥梁,推动学
生在 “做中学、学中做”,实现课本知识向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转化。在服务老年人过程中,学生涵养耐心与尊重品质;在助农实践中,学生深化对 “乡村振兴” 战略意义的理解;在团队协作中,学生强化责任与担当意识。这些素养的培育,不仅助力学生提升综合能力,更为其未来职业发展筑牢根基。
同时学校志愿服务精准对接乡村振兴需求,以专业技能破解乡村发展中的 “小难题”,如老年人 “数字鸿沟”、农户销售困境等。这些 “小服务” 汇聚成推动乡村发展的 “大能量”,既改善了乡村群众生活质量,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充分彰显了中职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独特价值。
展望未来,该校将持续深化 “专业 + 志愿” 品牌建设,计划拓展智能家居维护、乡村文旅设计、农产品深加工等服务领域,吸引更多 “小工匠” 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同时,学校将加强与周边中职校的交流合作,分享志愿服务经验,推动形成 “校校联动、资源共享” 的志愿服务新格局,为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该校 “小工匠” 们正以专业技能为笔、志愿热忱为墨,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书写青春答卷,让中职教育的 “大品牌” 在服务社会、助力国家战略中愈发闪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