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农事服务中心展示馆,一套《耕织图》格外引人注目,它描摹了古代中国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图景。而就在一墙之隔的农机仓库里,植保无人机、收割机、拖拉机等“铁牛”正蓄势待发,奔赴稻田……当传统与现代在短短数米内相遇,直观展示了现代农业生产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多年来,浙江在“千万工程”引领下,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将“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让农民的腰包更鼓。
![]()
联合收割机驰骋田间收割晚稻
“双强”赋能,“高科技”拥抱“田沟沟”
“以前家里种田全苦力活,肩挑背扛样样都上,现在吃的是‘科技饭’。”缙云县壶镇镇金竹村种粮大户朱干光看着眼前稻浪翻滚的梯田感慨道,自儿子朱炳杰接过他的“衣钵”后,植保无人机、小型拖拉机、小型旋耕机成了丘陵稻田里的“主角”,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外,他们还为周边农户提供农事服务。
这是浙江全面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带来的明显变化。2021年,浙江率先在全国启动农业“双强”行动,在“机械强农、科技强农”的赛道上一路驰骋;2022年,获批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至今,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1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09%,分别较农业“双强”行动实施前提升4个百分点和11.6个百分点,水稻等主粮作物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
![]()
杭州临安区於潜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
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成为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纽带和桥梁。“我们中心是广受农户欢迎的‘田保姆’,有80多台(套)农机设备,可提供耕种收全程服务。”在於潜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孟源告诉记者,近年来,该中心成功引进二段育秧法,出芽率高达97%,秧苗品质较直播高出不少,从去年开始,除了临安、萧山等杭州本地农户以外,甚至有安徽省的种粮大户慕名来找他们育秧。作为首批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之一,该中心可提供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和数字农业、集中育苗、烘干加工、农技服务、农产品营销、农资配送、农事研学等7项专业农事服务,年服务能力达11.5万亩次。
如今,像於潜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这样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浙江有350余个,联动提升农事服务站点1000余个,构建形成了“5公里农事服务圈”。
近日,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浙江“智慧农业”成果闪耀全场。在AI的运筹帷幄下,环境监测、物资搬运、田间管理、植保等工作都由机器人“操刀”。“这台番茄采摘和运输机器人,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核心科技成果,依托我们的‘数字星球农业大脑’进行实时运算与指令下达,实现高度自动化操作。”浙江道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斌告诉记者,“数字星球农业大脑”里记录了大量番茄品种资源信息,为农场种植管理和精准防控提供数据支撑。在它的指挥调度下,1台机器人可顶3名工人,综合工作效率提升70%。
![]()
在德清县阜溪街道龙胜村水木蔬菜工厂智能温室内,机器人在采收番茄。
而在一旁的华欣湖羊智慧养殖示范园,“华欣牧业养殖智能管理系统”打通生产、繁育、健康管理等板块,湖羊从出生到出栏的各环节信息通过各类智能化传感器实时录入、精准管理,让每一只羊都有专属“数字身份证”,为养殖场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与决策参考。
“指尖种田、云端管理”为现代农耕图添上了一抹亮色。
优质优价,“土特产”变身“金疙瘩”
今年以来,全国生猪市场有所波动,然而,金华“两头乌”的肉价却显示了极强的韧劲,依然保持在每公斤60元的高位,秘诀何在?
走进位于金华市婺城区的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之前,很难想象猪能有这般“尊贵”的待遇:享受着恒温空调,一边听音乐、一边呼呼酣睡;一旁的5G智慧养殖系统屏幕实时更新着每头生猪的健康数据。
“我们牧场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了全程可视化养殖系统,实现养殖全流程自动化与数字化。”金华熊猫猪猪两头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凡告诉记者,牧场引进全球先进的精准饲喂、智能环控、数字化健康监测等设备,养殖效率提升了三成,死亡率则降至2%以下。今年,该牧场生猪出栏量预计可达3万头。
![]()
金华市婺城区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5G智慧养殖系统
科学的养殖方式,造就了高品质的猪肉。“熊猫猪猪”已然成为享誉国内外的高端IP,带动金华“两头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金华“两头乌”能繁母猪存栏、商品猪出栏数分别达到8253头、9.03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33%、35.4%,“两头乌”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带动5000余名农民就业,人均增收4万元以上。
眼下,全省像金华“两头乌”这样单产产值超10亿元的全产业链已有126条,总产值达3216亿元。“浙”里“土特产”正在实现从高品质到高价值的转化。
秋天正是橙黄橘绿时。在临海市涌泉镇,蜜橘红遍山野。“今年橘子甜度高、个头大,电商订单爆了!”临海市舒源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成权告诉记者,他的网店遍布多个电商平台。这些天,他每天要寄出一两百箱蜜橘,多的时候有三四百箱。如今,涌泉蜜橘电商年均销售额已超过1亿元,发展带动农村电商从业人员5000余人。
而在距此一个半小时车程的玉环,同为柑橘类水果的文旦,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这款文旦汁,是我们研发团队历时4年打造出的新产品,有玉环文旦特有的清香和回甘,广受欢迎。”浙江国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应敏燕告诉记者,经过冷冻的文旦通过清洗、剥皮、调配、高温杀菌、装罐等一系列流程,摇身一变成了鲜甜爽口的果汁饮料。眼下,生产车间一直保持着每天6000瓶的产能,来自酒店、商超的订单络绎不绝。除了文旦汁外,当地还开发出文旦精油、文旦香薰等深加工产品,让老品种玩出更多新花样。
![]()
制作文旦酥
这些曾被认为“土得掉渣”的“当地鲜货”,正通过品牌运营、标准种养、精深加工等全链发展“三十六计”,重构农产品的价值体系,变身农民增收的“金字招牌”。
业态上“新”,“村字号”成为“摇钱树”
近日举行的第二届浙江现代“新农人”培育成果展,现场为参加2025年浙江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获奖选手颁奖。其中,来自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许家家庭农场的“90后”姑娘施丹妮,凭借融入自家生产樱桃汁的特调咖啡“樱雪煎云”,斩获全省“村咖”大师赛冠军。
“水果采摘等业态,现在同质竞争越来越激烈。”说起做“村咖”的初衷,施丹妮打开了话匣子,“我在想,除了采摘以外,能不能给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体验?比如,让大家游玩之余品一杯具有农场独有的咖啡。”
施丹妮的探索正是“浙”里乡村新业态蓬勃发展的缩影。借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东风”,新颖的发展理念持续激发乡村产业延链、补链的潜能。
![]()
三门县岩下潘村通过片区组团发展古村探游,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近年来,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持续深耕康养产业,“生态氧吧”的招牌在苏浙沪名声响亮。2018年起,该村联动街头镇和龙溪乡2个乡镇的6个行政村,通过“组织融合、规划先行、产业立片、项目驱动”,培育形成了“休闲度假、古村探游、亲子研学、黄茶体验、慢生活康养”五大产业板块,共享组团发展红利,片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从2017年的211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555万元,增幅达163%;2024年,片区接待游客1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21亿元。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大港头村曾是坐落于瓯江畔的一个普通小渔村,如今培育出了年产值达1.2亿元的油画产业,吸引126家文创工作室和画廊入驻、300余家院校建立艺术教育实践基地、300多名青年入乡创业。地处浙江海拔最高镇的龙泉市屏南镇坪田村,则凭借着2023年开始举办的“江南之巅·天空越野赛”一炮走红,“华东第一虐”的越野线路不仅是赛事的鲜明标签,更成为火爆卖点,优美的自然环境、怡人的越野体验,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自从有了越野赛,我家民宿的10个房间一到节假日就订满,每年收入多了6万多元。”在“村咖”“村画”“村跑”等新业态的推波助澜下,像坪田村民李光瑜家这样的增收故事在如诗如画的“浙”里乡村不胜枚举。
(编辑:姚力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