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6年度国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录用考试)调整了报考者的年龄限制。一般报考者年龄限制放宽至38周岁以下,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年龄上限则放宽到43周岁以下。这是国考30多年来首次调整报考年龄。
国考具有风向标的作用,此番调整被视为打破“35岁就业门槛”的象征性一步。一段时间以来,就业市场似乎存在着一个关于35岁的“魔咒”,认为劳动者超过35岁,工作体力、能力就会走下坡路,进而形成近乎无解的循环:年龄一旦超过35岁,劳动者就面临失业风险,而他们又因为年龄很难找到下一份工作。
细究之下,35岁“魔咒”背后暗藏将年龄与能力画等号的逻辑:若在某一年龄段未能在工作上取得一定成绩,便会被淘汰。个别企业选拔用人奉行“唯年轻论”,实则是扭曲的用人观。年龄本不该是衡量劳动者能力的唯一标尺,况且随着人均寿命延长,生理年龄增长并不会明显削弱个人竞争力,反而能赋予其心智成熟、经验丰富等多重优势。
一味用年龄卡人,既无法给优秀人才营造肥沃的成长土壤,更不利于构建良好的职场生态。当前,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唯有用好人才,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活力,才能推动劳动者在岗位上创造更大价值。
国考已率先在打破“年龄天花板”上迈出重要一步,为社会作出示范。期待全社会逐步扭转对年龄的刻板认知,注重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中国工人》杂志记者 李双星)
来源:《中国工人》杂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