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陈然,没有挂断那通推销养老保险的电话。
搁在从前,这类电话在她手里活不过三秒。但这一次,当听筒里传来那句“为您的未来提供保障”时,那些关于养老的热搜、朋友圈的养老金截图,让她无法再假装视而不见。
![]()
养老,不再是遥远的未来。(图/图虫创意)
陈然的反应,是一代人的缩影。养老的警钟,总在不经意间被撞响:一张体检报告,一次父母的小病,就足以将未来的风险放大在眼前。这种焦虑,正迫使一代人抬头寻找出路。
然而,当他们望向父辈走过的那两条路——“养儿防老”与“社会保障”——却发现,传统的参照系正在被动摇。延迟退休的政策与“饭碗随时不保”的职场焦虑,也让他们开始怀疑,在巨大的人口结构压力下,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否还足够牢固。
最终,所有焦虑都指向一个终极问题:除了用无尽的工作和奋斗去交换未来的安全感,我们还能依靠什么?
养老“第一代”:我们只能靠自己吗?
对这代年轻人(80、90、00后)而言,养老已不再是一个可以“以后再说”的话题。但现实的骨感在于,意识到的人多,真正了解的人少。
由建设银行和贝莱德建信理财联合发布、覆盖全国超14000份样本的《2025中国养老金金融白皮书》,就清晰地揭示了这一矛盾。
一方面,高达八成的受访者表示已开始关注并思考自己的晚年规划;但另一方面,这种关注并未转化为深入的了解。九成的受访者对“法定退休年龄延迟”这样的宏大议题有所耳闻,但当涉及到“退休后能领多少钱”这个最切身的问题时,真正“比较了解”的比例却骤降至24%。
![]()
养老政策,“最熟悉的陌生人”(图/《2025中国养老金金融白皮书》
意识与行动的脱节,背后或许是更迫切的现实压力。当下的生存难题,让养老规划的优先级不得不让位于眼前的账单和不确定的职业前景。正如一位95后受访者所言,“妈妈担心我不婚不育,老了没人管,但我都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活到拿退休金那天。别说30年后,我对5年后的生活都没有想象。”
然而,上一代人或许还可以“稀里糊涂”地活到退休,但对当下的年轻人而言,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宏大背景是,这代年轻人正身处一场深刻的养老模式变革之中。曾经由社会与家庭共同承担的养老重担,其责任主体正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个体身上。
具体来看,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在社会层面,作为保障基石的公共养老金体系,其“现收现付”的模式,正受到老龄化、少子化、长寿化三重人口结构浪潮的冲击。简言之,就是领钱的人越来越多、寿命越来越长,而交钱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
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预计将达到4.87亿,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5岁。更关键的是,老年抚养比,将从约5人养1位老人,变为2人养1位老人。
![]()
我国的养老金体系,正在“变老”。(图/《养老院里的零零后》)
面对这些数据,年轻人幻想和侥幸的空间被极大压缩。一种务实的,甚至略带悲观的清醒,正成为主流声音。85后的Justin对此就直言不讳,“我觉得养老还是得靠自己。你看现在日本开出租车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头,心里就有数了。我们这代人大概率也要活到老,干到老。”
在家庭层面,随着独生子女一代成为社会中坚,“421”的家庭结构让“养儿防老”从一种道德期望,变为一种现实难题。80后的华生已为人父,对此有清醒的认知,“虽然我有孩子,但我从没指望过养儿防老。说到底,养老的底气还是靠个人存款,不能把压力转嫁给下一代。”
华生的观点代表了一种广泛的共识。据《2025中国养老金金融白皮书》问卷调查,将子女赡养视为养老来源的受访者,仅占25%。
![]()
“养儿防老”的时代正在远去(图/《2025中国养老金金融白皮书》)
这种心态转变,在更年轻的95后身上体现得则更为务实。他们不再纠结于“养儿”能否“防老”,而是直接思考,在无法依靠子女的前提下,如何为自己的晚年托底。
这种思考,直接体现为行动。对95后的小乔而言,“不生孩子”已是定局,她的养老规划因此完全建立在“靠自己”的基础上,“我爸妈比我还焦虑我的养老,总念叨着‘你老了没人管怎么办’。所以他们早早给我规划好了,留房留钱。但我自己也没闲着,从前几年就开始强制储蓄、配置养老保险。这算是我对抗未来风险最实在的方式了。”
当两大传统支柱都已动摇,养老的责任天平,便无可避免地倒向了“个体”这一端。成为自己养老的第一责任人,对这代年轻人而言,不再是选择,而是必然。
想要体面养老,需要存够多少钱?
由于还未经历退休后身体衰老带来的现实挑战,年轻人对晚年生活的构想,目前仍主要从经济和自由两个维度展开。那句“好想退休啊”的集体心声,翻译过来就是:渴望一种不再为钱所困、可以随心所欲的生活状态。
那么,这种理想的晚年生活需要多少钱来支撑呢?《2025中国养老金金融白皮书》的数据揭示了一种有趣的“当下参照”逻辑:大多数受访者对理想退休收入的预期,都高度锚定其当前的实际收入。
但如果深入数据,会发现一个更值得警惕的信号。这张“晚年图景”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城市下沉,理想与现实的缺口正在逐渐扩大。在一线、新一线城市,人们对退休后的收入下降已有预期;然而,在三线及以下城市,人们不仅期望生活水平不降级,甚至期待收入更高。
![]()
关于退休,我们可能想得太美了(图/《2025中国养老金金融白皮书》
这种乐观,与一个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目前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5%左右。
这个数字意味着,一个退休前月薪一万元的职场人,退休后每月只能拿到四千多元。这笔钱或许能保障基本生活,但要维持原有的生活品质,显然存在巨大缺口。
于是,问题变得异常清晰:除了基本养老金,我们自己到底要准备多少钱?
一个在国际上被广泛引用的财务理论,或许能给我们一个更清晰的答案。1994年,麻省理工学院学者威廉·班根提出了著名的“4%法则”。其核心逻辑是,只要退休后每年从养老金总额中提取不超过4%的金额用于开销,这笔钱就大概率永远花不完。反推过来,我们就能得出一个计算养老金总额的公式:
退休所需总资产= 退休后年开销 ÷ 4%(即年开销的25倍)
![]()
算一笔养老账。(图/图虫创意)
为了让这个公式更具象,我们不妨以一位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小红为例。小红年薪16万,年支出约10万元。假设退休后,小红每月能领到约6000元的基本养老金,即每年约7万元。这意味着,要维持每年10万元的生活水平,小红依然面临着每年3万元的资金缺口。
按照“4%原则”,为了填补这个缺口,小红至少需要准备的个人养老储备金是:30,000元(年开销缺口)×25 = 750,000元。
但这只是一个基于理想模型的估算。事实上,“4%法则”本身就面临诸多挑战。在2022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媒体交流会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曾说:“如果投资收益比较低,退休后钱还是够花,但是最后剩得不多了;如果通货膨胀比较高,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很大变化,10年、20年后,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了,4%肯定就不够;如果出现一些意外性事件,比如重大疾病,4%可能也是不够的。”
![]()
不谈通胀的养老规划,都是“纸上富贵”。(图/图虫创意)
这种不确定性,或许更能解释另一个数据。早在2018年的《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中,当被问及“体面养老需要多少钱”时,35岁以下的年轻人给出的平均数字是:163万元。
然而,对于正被眼前的账单和不确定的职业前景所困的年轻人而言,又拿什么去储备那一百多万呢?
百万养老金缺口,年轻人如何填平?
当百万级的养老缺口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年轻人的焦虑也随之转向,“既然单纯储蓄已然不够,那么,靠投资理财来‘钱生钱’可行吗?”
现实是,这条路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同样荆棘丛生。如今的养老教育,常常被简化为财商教育,却鲜少提供系统的指导。年轻人只能靠自己摸索,其结果往往是在市场波动中,重蹈了“追涨杀跌”的覆辙。
《2025中国养老金金融白皮书》揭示了这种“散户悲剧”的普遍性。许多年轻群体都曾被高收益吸引,但近年低迷的市场让他们大多经历了投资亏损。一位26岁的受访者坦言,“我尝试过快进快出,但没有这个能力,买的基金都亏了,所以现在还是会定期强制储蓄。”这种心态的转变,使得他们对权益投资的风险容忍度显著下降。
这一困境,凸显了养老第三支柱,即个人养老金制度及相关专业机构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对这些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设计,必须精准回应投资者在“后亏损时代”复杂而矛盾的期待。
《2025中国养老金金融白皮书》的调研显示,一方面,年轻人期望养老产品能实现保值增值、跑赢通胀;但另一方面,他们对长期限的锁定又心存疑虑,更偏好5~10年的产品。而偏年长的投资者,则更看重本金安全和类似养老院对接这样的附加服务价值。
![]()
“别亏钱”,理财最朴素的愿望(图/《2025中国养老金金融白皮书》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土实力的合资理财公司,其探索路径尤为值得关注。
以贝莱德建信理财为例,作为国内首家获得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资格的合资理财公司,其产品布局,正是对上述复杂需求的一种系统性回应。它依托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贝莱德集团的经验,及其在中国建设银行的本土洞见,致力于将成熟的风险管理和投资策略本土化。
这种系统性的思路,具体体现在其针对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搭建的“资产配置阶梯”上。
首先,对于风险偏好已趋于保守的年轻人,贝莱德建信理财的思路是力求在稳健的基础上寻求收益增强。以“贝嘉智能心”(R2较低风险,最低持有365天)为例,它旨在解决一个核心痛点:在低利率环境下,如何获得比现金管理类产品更有竞争力的收益,同时又避免较大的净值波动。
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有一个“AI副驾”。作为公司首只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的理财产品,它首先用稳健的债券资产(中短久期信用债)打好地基,然后让这个“AI副驾”来辅助判断什么时候可以稍微“多踩一脚油门”(增加股票配置),什么时候该“点一脚刹车”(减少风险敞口)。
简单来说,它力求在R2较低风险等级下,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既能争取较高收益,又不必让心脏“坐过山车”的理想选择,同时在股债跷跷板下能力求相对平稳的收益。
![]()
先有“稳稳的幸福”,再求“积极的增长”。(图/贝莱德建信理财)
其次,对于风险承受能力适中、寻求平衡配置的年轻人,“贝嘉目标风险稳健”(R3中等风险,最低持有365天)或许更值得关注。
这款产品采用的是海外成熟的目标风险策略。简单来说,其核心是“先定风险,再谈收益”。它会根据预先设定的风险水平,来构建和调整投资组合。当市场波动时,它会进行动态的风险再平衡。这意味着,如果组合因为市场上涨伴随波动率抬升而风险过高,它倾向于减持风险资产;反之,如果风险低于预设水平,它则会适当增持以求博取更高收益。
其目标是将产品整体风险长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力求为愿意承担一定净值波动的投资者,努力赚取有竞争力的收益。作为贝莱德建信理财首只含个人养老金份额的理财产品,它已连续两年荣获普益标准“金誉奖”,其策略的有效性得到了市场认可。
但策略的有效性,最终还要由公开的业绩数据来验证。据券商中国的数据显示,在目前总规模超千亿的养老理财市场中,贝莱德建信理财推出的三款产品,表现均位居同类前列。截至今年10月31日,贝莱德建信理财于2022年5月推出的市场上首只十年期养老理财产品“贝安心2032”,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6.28%,在51只同类产品中位列第一;2023年7月成立的“贝嘉目标风险稳健”及2025年4月推出的“贝嘉智能心”L份额(个人养老金份额)的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也分别达到4.53%和3.3%。
![]()
在稳健与进取之间,找到理财的“甜点位”。(图/贝莱德建信理财)
从填补十年期产品市场的空白,到率先发行合资理财公司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再到将AI技术创新性地引入R2级产品,这些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启示。
有效的养老投资,并非单选题,而是一个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配置的组合题。普通人或许无法成为投资专家,但可以选择相信专业的力量,通过构建一个与自身风险偏好相匹配的、多元化的资产组合,来穿越未来的不确定性。
这或许是当下,我们能为三十年后的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养老规划的终点,或许并非财务自由,而是直面“衰老”本身。
“老”是一个沉重到无法直视的议题。我们恐惧身体的磨损,恐惧与世界逐渐失联,更恐惧成为一个“老后失败者”——一个不再被社会需要、逐渐变得面目模糊、最终被遗忘的个体。
而这种恐惧,又在一个推崇“年轻态”的社会里被无限放大。我们被市场教育着如何“抗老”“冻龄”,被社交媒体上的“不老神话”所裹挟,仿佛衰老本身就是一种原罪。我们真正害怕的,或许是落入那种需要被怜悯或成为负担的叙事模板中,彻底失去人生的主角光环。
![]()
我们终将变老,但不想就此认输。(图/图虫创意)
但财务规划的本质,正是用今天的未雨绸缪,来捍卫未来的生活尊严与选择权利。
令人欣喜的是,这种“主动捍卫”的思潮已在年轻一代中涌现。
有人正重新定义“家庭”的边界。选择不婚不育的年轻人坚信,真正的安全感并非来自传统的家庭模式,而源于强大的自我。无论是构想与姐妹们“抱团养老”,还是自信能够独自面对晚年,其核心都是不再为养老的恐惧而盲目走入一段并非发自内心的亲密关系。
有人则将目光投向了未来科技。80后的华生就对此颇为乐观。他认为,“未来智能护理机器人变得人人都能负担得起,是大概率事件”,技术的发展将极大限度地消解失能带来的困境。
还有人开始在血缘和地缘之外,重建新的社会连接,探索着“旅居养老”“社群养老”等一切新兴的可能性。
![]()
我们终将老去,而科技也许可以让我们不“麻烦”任何人。
这些多元的畅想,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希望的晚年图景。但所有这些图景,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地基之上:经济的独立与自主。
而这,或许是专业机构真正的价值所在。像贝莱德建信理财这样的机构,其存在的意义,并非仅仅提供产品,而是通过其系统性、前瞻性的产品体系,为我们这些普通人,提供一套将“美好想象”转化为“可行路径”的专业工具。
以“贝嘉智能心”“贝嘉目标风险稳健”为例,它们对抗通胀、穿越周期的投资目标,最终指向的并非收益数字,而是为了让我们在几十年后,有能力支撑起那些关于晚年的美好想象,而不必为生存所迫。
![]()
人生百年,花钱的日子,远比挣钱的日子长。(图/图虫创意)
一直以来,我们总幻想能给过去的自己写一封信,告诉十几岁的自己应该更努力,告诉二十几岁的自己要抓住那个机会。我们渴望修正过去,以期换得一个更好的现在。
但或许,比修正过去更重要的,是构建未来,通过每一个理性的决策,每一次耐心的储备,为三十年后那个或许会脆弱、会不安的自己,提供一个坚实的依靠。
而这种构建,带来的是对未来的确定性,也赋予了当下的我们不对任何事妥协的勇气,让我们能有底气去追求一份真诚的爱情,有余裕去给予家人更多的陪伴,有自由去选择一份热爱的工作,而不是让爱情只剩下权衡,让亲情只剩下亏欠,让工作只剩下谋生。
毕竟,我们如此努力地规划养老,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能“熬”,而是为了有一天,能理直气壮地对自己说:
“我不干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