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9日《安徽日报》10版
原标题
科技赋能一线实践,我省检察机关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
AI助手为办案提供“硬核支撑”
记者 徐奥萍 通讯员 张大伟
![]()
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正在利用AI助手辅助办案。 刘瑶 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司法应用进入深水区,如何将其转化为“检察生产力”,成为检察干警的时代考题。省人民检察院精心谋划,组建一支由检察官、检察官助理和技术专家构成的精锐团队,交出了实质性答卷——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下称AI助手),将司法经验“注入”算法逻辑,让AI从概念走向案头,成为支撑高质量办案的硬核力量。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技术嫁接,而是一场历时一年多的“双向奔赴”,是法律逻辑与算法逻辑的千万次对话。
制度前瞻
构建数字检察的“安徽方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与检察工作的融合不断深化,数字检察已成为新时代法律监督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
“案多人少”一直是困扰基层检察机关的突出矛盾——仅2024年,全省检察机关办案数量就达19万件,其中刑事案件13万件,但一线刑事办案检察官仅有780余人。这一现实挑战恰恰为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提供了广阔的场景应用可能。
在此背景下,省检察院敏锐把握国家“人工智能+”行动的战略机遇,结合贯彻最高检检察改革规划和《安徽省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AI应用探索纳入数字检察战略总盘子,率先启动人工智能赋能办案场景研究。
去年10月,省检察院党组作出构建“服务检察办案的生成式大模型应用系统”战略部署,与科大讯飞携手,探索赋能“高质效办案”的安徽路径。
研发之初,省检察院明确要围绕刑事检察案件办理和大数据法律监督工作,以盗窃、故意伤害、交通肇事、危险驾驶四类案由为突破,创新设计实现智能阅卷、文书辅助生成、案卡智能回填、矛盾检测、侦查监督、法条推送、类案推荐、量刑建议、AI问案、对话式建模十大场景。
科学组队
业务与技术的“双向奔赴”
有了思路,接下来就是科学配置研发团队。省检察院在团队成员的选择上,体现了清晰的战略意图:既有经验丰富的资深检察官把握方向,也有一线活跃的年轻骨干贡献智慧力量,更有同时具备科技与业务交叉背景的成员充当“翻译官”。
作为团队核心成员,淮南市八公山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杨雪华是AI助手的开拓者之一。项目初期最关键的决策,就是摒弃“花架子”,直击核心痛点。“我们决定攻坚全流程审查报告辅助生成。这一定位决定了AI助手不止于锦上添花,更是为基层减负的‘雪中送炭’。”杨雪华说。
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李婉秋、巢湖市检察院检察官助理阚冰冰、明光市检察院检察官助理李云飞等一线办案人员,主要任务就是将抽象的办案流程“翻译”成机器可读的逻辑。“我们需要将每个案件要件构成、定罪量刑过程进行拆解,就像为AI写一本详细的‘办案说明书’。”李婉秋解释道。
因具备从事信息化工作的独特背景,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李斌成了连接业务与技术的宝贵桥梁。“我能理解技术人员所说的实现难度是什么,也能用业务语言向专班同事解释为什么某个需求需要折中方案。”李斌认为,正是这种“翻译”工作确保了双方在“双向奔赴”中不跑偏。
匠心打磨
海量投喂与小步快跑
AI助手的智慧并非与生俱来,要想让技术具备“法律思维”,必须通过海量的数据“喂养”和持续的迭代优化“炼”就。
“试用初期,我们发现最初给的规则范围太窄了,辅助办案效果不理想。”李斌坦言。因此,团队迅速调整策略,转向更扎实的规则梳理和数据标注等底层优化。“我们采集全省不同形式的证据规则及认定内容等信息,梳理出一个‘最优解’。”阚冰冰介绍。
构建高质量数据集也是核心工作。李婉秋详解了过程:“首先是‘粉碎’法条,将每一部法律、每一个条款甚至每一个罪名进行精细化拆解和标注。其次,是教会AI能够辨别各种证据类型,要从全省检察机关案件库中尽可能找齐所有种类,逐一进行筛选、纠错、脱敏、标注,再交由技术人员训练,最终形成符合办案逻辑的思维链,避免可能产生的数据幻觉、错误建议。”
司法办案行为具有强约束性、强规范化的特点,人工智能如何适应这些要求?“除了严格遵循垂直大模型的强化学习训练等工程方法外,重点是坚持‘干预型赋能’。”省检察院副检察长鲁建武介绍了系统中确保检察官主导决策作用的专门设计,“十大场景中AI生成的每一步结果都需要检察官干预确认,将人工智能的‘无所不能’强约束在检察办案的‘严格规范’中,从而实现‘是赋能不是替代,是助手不作决策’。”
经过为期4个月的集中奋战,今年2月,系统0.1版本终于得以呈现,随后,累计进行了22次迭代升级。省检察院还精心组织79个基层检察院全面试用,反馈解决问题1500多个,促进系统更加稳定优化。
“这是一个‘小步快跑、持续迭代’的过程。”阚冰冰告诉记者,“表面上看是几个成员的探索试错,实际上则是全省检察官与信息化人员、研发工程师的集思广益,系统在不断调优,能力在不断增长。”正是这种开放、务实、多样的打磨机制,让AI助手迅速从“能用”进化到“好用”。
攻坚克难
靶向定位提升办案质效
AI助手的价值,最终在实战中彰显。依托其数据分析与智能推理能力,办案人员全面审查案件从过去的8小时至3天,缩短至4小时至1天,办案效率大幅度提升,相当于给每名检察官增配了一名办案助手。
“矛盾点检测与分析”功能可以自动比对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被害人陈述是否存在逻辑冲突。“这不再是简单的关键词提取,它需要理解证据之间的关联,挑战性极大。”李云飞介绍,今年3月,在明光市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故意伤害案中,AI助手成功提示了自首情节的认定线索,最终被检察官采纳,切实提升了办案质效。
李婉秋则对“图片信息智能识别”功能印象深刻。“前不久我们办理的周某某盗窃案中,仅通过一张转账截图,AI助手就能自动提取时间、金额、交易方并生成规范描述。这个从无到有的功能,极大减轻了审查经济类案件海量流水的负担。”
“今年6月,我们的系统在全省铺开,现在已经从四大罪名拓展至二十类罪名的案件辅助办理。目前,全省已运用人工智能助手成功办理了大量案件,超千名基层一线检察官亲身体验了人工智能助手的辅助质效。”AI助手赋能效果的初显也让杨雪华等人信心倍增。
作为深度体验者,芜湖市弋江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吴仁军认为,AI助手消除了个案办理的质量差异,让所有案件都有高水平的质量保证,就像一个办案导航仪,指引他快速熟悉生疏案件的办理,实现工学相长。
“系统涵盖的主要罪名占我们院刑事案件一半以上,现在借助AI助手,平均每案节省时间超两个小时。”在肥东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杨文政看来,AI助手让基层检察官找到了破解办案精力失衡难题的金钥匙。“当AI扛起了一半以上常规案件的负重,我们的检察官也能挺直腰杆,攻坚司法前沿阵地。”
“目前我们在司法实践中都强调同案同判,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之后,不管是裁判案例的检索,还是同案的分析,都会更加迅捷,为案件精准办理提供技术支撑。”安徽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储陈城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案件办理中的辅助功能,提升了司法效能,也优化了法律监督,保障了公平正义。
如今,AI助手正逐渐从辅助工具向办案伙伴演进,赋能检察办案实现从流程辅助到认知增强的跨越,并向更多类型案件拓展适用场景,成为更全面的技术助手。“机器不会替代司法,但能守护公正”——这一美好愿景,在我省检察系统内正逐步成为现实。
第9514期
安徽检察新媒体出品
终审丨吴贻伙 二审 丨吴荧
来源丨安徽日报
编辑丨李昂
投稿邮箱丨ahjcxmt@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